图 1.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一句,
出自佛教极为重要的大乘经典
《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
这句话浓缩了该经的核心教法之一,
意义极为深奥。
让我们先分解这句话:
· 如幻:这是般若智慧的核心观点,意指世间万法(一切现象)乃至修行证果,其本性皆是“如幻如化”的,没有真实不变的实体。这并非说一切不存在,而是说它们如同梦境、魔术一样,虽有现象显现,
但并非我们通常所执着的那般坚实。
三摩提:梵语 Samādhi 的音译,也译为“三昧”,即“定”或“等持”,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在这里特指由《楞严经》耳根圆通法门所证得的无上大定,即“楞严大定”。
· 弹指:
比喻极短暂的时间,一弹指顷。
· 超:超越。
· 无学:在小乘佛教中,证得阿罗汉果位后,便已究竟圆满,无需再学,故称为“无学”。而菩萨乘(大乘)则认为仍有更高境界要追求。
整句的综合意涵
这句话是在描述观世音菩萨通过修行“耳根圆通法门”所达到的不可思议境界。其核心意思是:
通过修行证得一切法“如幻”的智慧,并安住于由此智慧所生起的“楞严大定”之中,便能在极短暂的“弹指”一瞬间,超越小乘“无学”阿罗汉的果位,直趋无上正等正觉(成佛)。
为什么可以“弹指超无学”?
这背后的深层佛法义理是:
1. 根基与法门不同:小乘修行者(声闻、缘觉)的目标是证得“人我空”,断除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他们需要历经漫长的阶位(四向四果)才能达到“无学”的阿罗汉果。而《楞严经》是大乘了义之法,其根基是菩提心,其目标是成就佛果,不仅要证“人我空”,更要证“法我空”。
2. 圆顿法门的威力:观世音菩萨所修的“耳根圆通法门”是一个“圆顿法门”。“圆” 是圆满、圆融,一法具足一切法;“顿” 是顿超、疾速,不依循次第。这个法门从闻性入手,直接返照心性本源,彻悟根性与尘境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清净,本自涅槃。一旦破惑证真,便是根本性的突破,因此能顿超常规的修行阶位。
3. 空慧的彻底性:关键在于“如幻”二字。小乘圣者虽然也证空性,但对“空”的理解和应用可能还不够彻底,有时会将“涅槃”视为一个实有的境界去追求(“智障”)。而大乘般若智慧则彻底体证“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万法当体即空,如梦幻泡影。安住于这种最彻底的空慧中,连“修行”、“证果”、“超越”这些概念本身也都是“如幻”的,没有能超所超,自然就能当下超越一切相对的阶位分别。这是一种绝对境界的现前,而非一个比较性的成果。
结论与重要性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这句话,体现了《楞严经》作为“开悟的楞严”的殊胜之处:
· 赞叹圆顿法门:它强调了耳根圆通等大乘圆顿法门的殊胜威力,能够让修行者不走迂曲小路,直趋如来地。
· 强调般若智慧:它指出修行的核心在于证得“如幻”的般若空性,而非仅仅追求禅定境界或某个果位。没有般若,即使有定,也无法解脱;有了究竟的般若,
即可顿超直入。
· 破除法执:即使是“无学”的阿罗汉果,如果心中还有一丝一毫对“果位”的执着,那就仍未究竟。这句话最终目的是破除对一切阶位、果证的执着,
回归无所得、无分别的究竟实相。
总之,这是《楞严经》中一个极具震撼力的表述,彰显了大乘佛法尤其是般若思想的深邃与超越,
鼓励行者发起大心,
直探本源,不落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