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05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杜甫1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哈啦][机壳&电源] 「NZXT 信仰主机|Gaming PC」H7 Flow RGB / C1000 / N7 Z790 开箱体验分享



【前言】



美国知名品牌 NZXT 恩杰在 PC 领域中一直都以简约着名,不过也因为不是本土品牌,在价格的部分比较没那么亲民,想要入手一整套让主机看起来更有一致性的话,在预算的门槛上容易让人望而却步!

强者我朋友一直馋着人家的外观,新的买不起那捡个二手总可以了吧,蹲了许久之后总算被他给蹲到了!主要是 NZXT 的主机板 N7 Z790 加上款式略旧的 NZXT 水冷 KRAKEN ELITE 360 RGB 以及近期比较新款的 NZXT 电源 C1000 GOLD ATX3.1 版本,最后就是容纳下这一切的 NZXT 机壳 H7 FLOW RGB,刚好这些零件都是黑的,装起来也不会有黑白熊猫机,整体外观可以很一致,搭配上简约的风格,想想就兴奋~

不过毕竟是二手主机,也用了一段时间了,需要清一下灰尘,加上一些设定与调整问题,既然来都来了,那就趁这个机会纪录一下过程,顺便分享一下这次的体验!不过主要就当作开箱机壳,其他零组件的篇幅会稍微少一点,如果有兴趣的话就一起看下去吧~


▲感谢卖家还保留着原本外箱,多了一个 RGB 后缀的 H7 Flow 在出厂时预装前方一体式的 ALL NEW F360 RGB Core 风扇,而无光的 H7 Flow 则是给三个 F120Q


▲这算是诗人第一次接触 NZXT 的机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重量相当地沉!内部的包材虽然是保丽龙,不过还有搭配厚纸板,给得很不手软,满满当当的防护给人很安心的感受!


▲正面采用冲孔网版的设计,型号中的 Flow 顾名思义就是讲求散热!除了正面之外其他地方我们一步步慢慢看~


▲前面板是单纯的冲孔网版,孔洞大小也足够细致,所以内部就没有再额外再铺设一层防尘滤网,这是很现代的处理方式~


▲一体式的风扇在扇叶以及侧面都会展现出灯光效果,呈现出来的观感比起三个一组的风扇来说更有连贯性,不过在前面安装侧面有灯光的风扇,感觉稍微有点没办法发挥出优势


▲风扇支架采用模组化设计,透过上面左右两侧的手转螺丝固定,这样的设计让即便是风扇锁在外面,在内侧里面的螺丝也可以轻松的拆卸下来,要拆装都很方便~


▲看完前面来看后面,上面设计了小凹槽可以便于拆装顶盖和侧板,后方支援 12 或 14 公分风扇,七槽重复式的 PCIe 档板,没有横杆所以能安装显卡直立套件,在侧边也设计了理线桥可以整理后方外露的线材~


▲电源安装的位置在背后的右下角,不过网孔并没有止步于一小区块,而是一路往上延伸!


▲侧板一样是单纯的冲孔网板没有额外的防尘网,在背后的走线规划上很不错,左边的 I/O 线材与中间的主要线材区隔开来,不用全部挤在同一条,不过在硬碟支援性上稍微特别了点


▲主板背后放了一块硬碟架,能够安装两个 HDD 或 SSD,由此可知背后的理线深度相当充裕!


▲左下角有块硬碟架,这可不是装 HDD 而是 SSD,由于底部空间为了支援风扇,因此压缩后只能装 2.5 吋硬碟


▲在主机板右侧的档板可以说是恩杰的独特风格,再拆装之前建议先拆下来比较方便,这里采用的是小颗平头螺丝固定,或许是为了给控制器更多位置,不过如果能改成手转螺丝的话,再拆装上会方便许多~


▲电源安装位官方是标示 20 公分,不过实际上能够容纳更长也没问题,不过目前的高瓦电源都越来越小了,这个相容性完全够用~


▲NZXT H7 Flow RGB 的 I/O 线材在 USB 3.0 上采用扁线设计,而 Type-C 的传输速度是更高速的 20 Gbps,或许是因为这样所以线材比较硬一点!


▲机壳的 I/O 设置在顶部右边靠前的位置,标准的 2A1C 与音源复合孔,在 USB-A 上还加入了自家经典的淡紫色,只有一个开机键,没有重新开机键或是灯光控制键,也没有多余的标示,整体风格相当简约~


▲整体风格一致的恩杰,想当然的顶盖还是依然采用冲孔网板,内侧同样没有额外的滤网


▲在顶部最大可以安装 360 水冷,如果选择 280 水冷的话需要注意一下空间问题,冷排加风扇的厚度建议要小于 57mm,这样才不会跟主机板上方的 VRM 散热片有所冲突!


▲底部的设计也是相当具有一致性,设计师肯定有强迫症,乍看之下以为是挖孔搭滤网,但实际上是跟其他面板一样的冲孔网板!并且在风扇锁点上塞进减震橡胶圈,细节做得很好~


▲玻璃侧板同样采用球型卡扣来固定,在后方靠上处有个小拨片便于施力~


▲采用微熏黑的钢化透侧玻璃,厚度是标准的 4mm


▲底部的其他地方几乎都是贴着地板,不过在玻璃这一侧的下方做了抬升,为了就是要让风扇有非常好的进气空间~


▲在这里可以装三个 12 公分风扇,在厚度上是设计给标准的 25mm 风扇,如果想装更厚的风扇也不是不行,只不过会略为凸出一点点,在外观上或许会略微影响,想必大家都清楚,底部的风扇想要好看的话,装反叶扇的效果不错,但很可惜 NZXT 到目前还没有推出反叶扇的相关产品


▲从正面看内部的空间相当宽敞,主机板跟机壳的调性相当一致,或许这就是喜欢搞全家桶的玩家们所追求的~


▲主机板有做内缩设计,因此后方风扇遮挡住主机板的侧面遮罩上的部份并不多


▲差点忘了我是来清灰尘的,顺便把主机板给拆下来,整体都稍作清理比较好,主机板支援到 E-ATX,不过宽度要确认一下是否小于 277mm,目前 2024 的版本上还没有加入支援背插式主板,不过不久之后应该会推出自家的背插机壳甚至主机板也有望一起搭配!


▲机壳的部分先到这边,晚点再回到组装完成的呈现上,先来看看其他搭配的零组件,不说你可能不知道,NZXT 的主机板并非自行研发生产,而是找华擎代工来冠名发售,如果喜欢华擎家的主板,不妨也来多看几眼 NZXT 的主机板~


▲直接先来看大家比较关注的后方 I/O,因为给的天线是鼓棒款,所以 WiFi 插槽设计在最上面比较不会挡到其他接口,总共给到 7A1C,其中的 Type-C 是 20Gbps,在旁边的 USB-A 与网孔旁的是 10Gbps,面对普通玩家来说还算够用,值得庆幸的是保留了 CLR CMOS 按钮,这点很重要!由于是华擎代工,所以我也去找看看接口配置有没有比较接近哪张主板,其中的 Z790 Steel Legend WiFi 可能比较接近一点,但 NZXT N7 Z790 的接口数量偏少一些


▲为什么说有清除 CMOS 的按钮功能很重要,看看这正面都被盖住了!在周围接口上并没有设计 Clear CMOS 的针脚,只能够抠电池下来,这样显得麻烦许多,所以保留实体按键在后方真的很方便~


▲在 CPU 供电接口上选择了 8+4Pin,第一眼吸睛的地方是插槽周围的散热片设计,有别于以往常见的高阶主机板,散热盔甲方方正正,表面采用磨砂细纹处理并加入了圆形孔做点缀,但却没有实际开孔,供电采用了 16+1+2 相


▲另外一处在记忆体下方也做了圆形孔,不过这里就有了实际开孔,估计是为了让南桥晶片组有比较好的散热~


▲右侧的 MB-24Pin 与前置 Type-E 接口都是朝上,但在侧边的 USB 3.0 与 四组 SATA 接口改成了侧插的方式连接


▲在主机板底部设有开机与重开机的实体按钮,这张还蛮适合在裸测平台上用的嘛~不如 .. 不可以!其实这里外露出来的接口都是平常大家会需要用到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过其中一点需要特别说明,那就是「UART1」它跟 5V 3-Pin ARGB 长的很像,但是针脚比较大,一般接口是插不进去的!我在装机的时候督了老半天差点弄坏!


▲真正能用的 5V 3-Pin ARGB 在下面靠左的地方,主机板的 De-Bug 灯也在这里,底下给了两组 USB 2.0 的接口,有用过 NZXT 零件的都知道,有许多设备都需要仰赖软体,就都需要用到这个接口,在选购零件之前一定要先确认好数量,不够一定要先买扩充设备来接!


▲像是 NZXT 的灯光控制器,主机板在上面与下面各给了两组,总共四组的 NZXT RGB 接口,不愧是 NZXT 自家的主机板,可直接安装 NZXT 的灯光配件相当方便,每个接口可支援多达 40 颗 LED


▲在上方除了两组 NZXT RGB 接口之外,其他都是 PWM 风扇接口,下面三个加上这里四个总共七个 PWM 风扇接口,跟本次搭配的 H7 Flow 机壳可以最多装到 10 个风扇,一样在数量上需要先掌握,才能先决定是否需要用到分接线或控制器!


▲褪去主机板上的外衣,网卡跟电池是放在中间,在板载上的 M.2 SSD 一共给了三条,都是 PCIe 4.0 x4,都还是维持着旧有的锁螺丝方式,没有目前新式主流的快拆设计有点可惜


▲散热片的部分采用全覆盖的磁吸遮罩设计,不过散热片仅针对第一条的 M.2 SSD,下面两条看似金属质感,实则塑料片罢了,特别在意 SSD 的散热的话就得自行加装散热片,但可能会影响到磁吸遮罩的安装,拆除后却又失去了它设计的美感外观,这部分真的相当遗憾!


▲网卡采用 Intel Wi-Fi 6E AX211,蓝芽版本为 5.3


▲开机后进入 BIOS 的 EZ Mode,虽然显示上是 NZXT,不过整体风格还是华擎的那个味道~


▲进阶模式的主单页面也十分雷同,熟悉华擎 BIOS 设定的玩家们可以无痛转换过来~


▲主机板看完了接着是电源的部分,是目前最新的 ATX 3.1 版本,拥有金牌的转换效率,采用全日系电解电容,10+2 年的延长保固,整体长度是 16 公分,当中塞入了 13.5 公分的风扇来散热


▲在电源后方除了切换开关之外还有个风扇智慧启停开关,关于详细的拆解与测试内容可以参考港都狼仔的开箱,也可以去看一下 Cybenetics 的测试报告,透过型号「PS-2303」查询的生产厂商为广州桂冠,经过确认为侨威子公司,因此说代工厂商是 CWT 侨威也完全 OK


▲看过检测报告的数据结果,无论是性能表现或是噪音表现都还不错,只可惜的就是这个线材 … 还是采用较为古老,又粗又硬的尼龙套管,在装机的整线过程与外观上,诗人实在是不怎么喜欢


▲所以就擅作主张的直接在对岸某宝上下单订制了新的编织线材,不过也不是全部,只有主要的 MB-24Pin、CPU 8+4 Pin、12V-2x6 而已,只要说出电源与机壳,他们就会做出相应的线序和适合的长度


▲这家「372 度定制线」是被群友们推荐,价格实惠品质也不错,材质选择他们推荐的蛇皮线,这样三条线含运费我花了台币 1123 元而已,每条线上面还包含了三组理线梳,闻起来也没有臭臭的怪味,实际用起来还真的很不错,推荐给大家!


▲最后是来到水冷的部分,其实好像也没什么太多好讲的东西,因为这款是前一代的 KRAKEN ELITE 360 RGB,并非目前玩家们在通路上普遍看到的 V2 款式,关于这个旧款也有其他开箱细说,这里我就不过多琢磨了~


▲就是嘛 … 这个线材数量有那么「亿点点」多,我很想改善这部分,就在想~既然机壳前面可以安装三个 14 公分风扇,却预装的是一个 360 的一体扇,那不如就 …


▲不如就直接给他拿来装啦!嘿嘿~乍看之下跟 V2 版本有 87% 像了呢,剩下差距的 13% 就在于那冷头的大小


▲接着回到机壳的部分,既然前面板预装的风扇拿去装了水冷,那么水冷的风扇改装回机壳前面吗?就在我打算这么做的时候,群友又跳出来推荐了!噢不,是群主,整天在拚多多上血拚不发片,三个 14 公分风扇 300 有找还免运费,看到这价格我也不小心买了一组回来玩玩,刚好趁这个机会上机试试~


▲里面的包装相当完善,甚至还有信仰贴纸,螺丝的部分给了稍长的自攻螺丝以及减震胶钉~


▲这是雷蛇某年突然想做水冷推出的产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跟 Jing 影片一样,看起来像是清仓库存品,不知道是雷蛇本身做工烂还是这是非完美品,在外围 RGB 灯罩边框上有很明显的毛边,但不影响使用而且开灯也看不到,稍微上机测试灯效不错,而且正反面都有环形灯,想当反转扇也行,风量就普普吧,反正本来就只是买个灯来玩玩,没有特别打算要进行测试


▲最后的整线大概是这样,控制器放在该放的位置,MB-24 Pin 我选择跟左边的 I/O 线材放一起,其他的线材就挪到中间来走线,下面就随意塞,反正侧板盖得上就好了~


▲接下来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兄弟们,搬好你们的小板凳坐稳了!睁开你们的卡兹兰大眼睛,不要眨眼!醒来吧亲爱的!B2-99 好!冷头萤幕成功点亮,NZXT 的 Logo 已经出来了,唉呦我去!这也太振奋人心了呀~


依照国际惯例,简单列出本次测试平台与设定参数:
测试环境:室温 27 度,湿度 50% 左右
机壳:NZXT H7 Flow RGB 黑色
主机板:NZXT N7 Z790
散热器:NZXT KRAKEN ELITE 360 RGB 黑色
电源供应器:NZXT C1000 GOLD ATX3.1
(淘宝 37.2 度订制电源模组线材)
处理器:Intel Core i7-14700K
散热膏:Arctic MX-4
记忆体:KLEVV CRAS V RGB DDR5-7600 C36
显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
风扇:RAZER Kunai Chroma RGB 140



▲上面的一体式风扇跟我想的有一点点不一样呀,侧面的灯条感觉没有特别在额外加入其他灯珠,只是凭藉着扇叶中心的灯珠延伸过来的,在风扇之间的灯光会稍微弱一点,并没有办法完全连贯!


▲在左上方的 CPU EPS 线材从正面看起来并不明显,感觉这部分的订制线材可以省下来


▲主机板上的 MB-24Pin 其实在有档板的情况下,订制线材的呈现效果也并不明显,不过虽然如此我也没有后悔,毕竟在整理线材的时候相对轻松很多~


▲呈现效果上最明显的莫过于 12V-2x6 订制线材了!或许 NZXT 可以考虑一下,其他线材继续维持使用尼龙套管的方式没关系,但这条线真的可以多花点成本改进一下,另外我也特别询问了店家,其实在大部分的电源中,这条 12V-2x6 的线材是能够通用的,线序基本相同,给大家参考~


▲在噪音表现上,将整机风扇调整到满速状态时大约 55 分贝


▲在整机风扇调整到 50% 时的噪音降到了约 42 分贝,我自己的体感主要是下方的风扇声音比较大一点,其他都算蛮安静的~


▲简单做了一下烤机测试,使用 AIDA 64 单烤 FPU 进行三十分钟,透过 HWiNFO64 纪录后 10 分钟的数据,i7-14700K 在预设状态下的平均功耗约 253w,温度 89~93 度来回跳,平均 90 度没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人想吐槽,怎么内部灯光没有统一呀!其实我尝试了许多次重新安装 NZXT CAM,但就是没办法从主机板上侦测到前面板的雷蛇风扇,或许两家有所冲突吧,也或许是主板在搞,这我也无从下手 QQ


▲在 NZXT CAM 软体中还有调整风扇的选项,在操作上算是简单易懂,有曲线可以自由调整,或是直接套用他们的预设曲线,只不过这里只能针对主机板上的风扇接口,像是显示卡的话无法透过这个软体来调整


▲那我自己是比较习惯用 FanControl 来控制风扇转速,但是又会跟 NZXT CAM 打架,然后水冷头的萤幕显示又都得完全仰赖这个软体,只要退出软体,水冷头的萤幕显示只能回到预设的水冷液温度显示


▲而且 NZXT 只管风扇的灯光,记忆体的灯效并不能一起同步,这里我额外安装了 Signal RGB 想要来一起同步,但很可惜又跟 NZXT CAM 打架了!


▲没有办法,那就这样吧~或许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在底下留言告诉我!


▲老规矩,依照惯例,每次机壳的开箱,诗人都会再次整理出更加详细的相关规格给大家参考,记得点赞收藏一下,回去慢慢看,希望对大家都能有所「收货」!



「总结」


这是诗人第一次开箱 NZXT 的机壳,其实 H7 Flow 的整体架构很不错!很有自家的风格也有跟上目前世代的设计趋势,内部的空间相当宽敞,整线体验可以说是爽到心坎里,无论是安装水冷还是风冷都相当适合,底部风扇的进风留有非常充裕的空间,这有利于显卡的散热~

虽然他并不是上下分舱的结构设计,不过如果你想要将显卡转成直立式的安装,在主机板下缘仍然保有一点点小平台可以做支撑,或是显示卡支撑架也能透过这个小平台来摆放,不用担心底部距离显卡太远而无法使用!

整体较偏向于瘦高的身形本以为适合摆放在桌面上使用,不过 I/O 设置在顶部稍嫌不便,加上目前 NZXT 自家还没有打算采用反向扇叶的风扇来做搭配,总总原因会让诗人觉得更适合摆放在桌面下使用

最后是售价的部分,这是劝退不少人的点,对于凡事都在意性价比的台湾市场,NZXT 其实也算是还蛮常特价的,偶尔也会有买机壳送电源之类促销活动,对于想要搭配全家桶的人来说真的要好好关注一下,不然二手真的会蹲到脚麻,像是近期的买主机板送电源供应器,真的很杀!

在主机板的实用与扩充性部分,算是中规中矩吧,感觉把天赋全都点在了外观设计上了,板子本身完全没有彩绘设计,更没有 LED 灯珠,仅装全覆盖的装甲设计 & NZXT logo,跟自家的机壳调性非常搭,整体呈现方方正正的主视觉,不过如果可以加个强化背板就好了,唯一的缺点我想就只有为第一槽 M.2 SSD 做好散热而已,下面两条会比较辛苦一点!

在电源的部分,其实找的代工厂都是风评还不错的大厂牌,十二年的保固很敢给,测试报告的数据都很不错,价格上也不算太贵,就算不是为了组全家桶也会考虑选购,只不过做为整台主机默默辛苦付出的心脏,在线材的部分有点太过低调了,希望之后可以在线材的外观部分做加强,尤其是新的 12V-2x6

在水冷的部分,现在亚洲市场实在是太卷了,作为美商的恩杰可能还来不及反应过来,无论是在散热性能、风扇噪音还是软体操作的互动体验上,越来越多竞品杀出来,不过 NZXT 给我的感觉似乎偏向于保守,主要想在维持长期使用的风险与安全性上,以稳定使用为主,给到目前业界最长的七年保固,也许就像宣传页面上所述「七年后,未来的你,会感谢今天的你,选用 NZXT」


以上就是我对
【「NZXT 信仰主机|Gaming PC」
H7 Flow RGB / C1000 / N7 Z790 开箱体验分享】的实际心得
有问题的话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




报告完毕,感谢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们下次见,掰掰~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08-05 08:1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1249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