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12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杜甫1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哈啦][显示卡] 「工业艺术品!小机壳不想错过的爱卡~」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



【前言】


关于 RTX 5080 的性能表现,我想就不再多提了,相信大家比我更熟!在规格上可以说是半张的 RTX 5090,与其称呼他为 RTX 5080,诗人觉得它更适合叫做 RTX 4080 Ti Super

在没有大力水手 4 的帧生成下,对比 4080S 性能提升了约 15%,功耗也是差不多成正比提高,除了这项核心技术之外,真的差距太小了!它也是目前历代来说 80 级别提升幅度最小的显卡了 …

在价格部分首发定价 999 美金,台币售价 $35,990,尽管比起起末代的 4080S 差距不大,但情况正如大家所见,想要原价买到这张卡简直是「不!可!能!」

不过这代的 5080/5090 公版卡其内部设计可以说是划世代前卫设计!堪称艺术品级别的工业设计,在与好友的不断周旋与谈判之下总算是交易到了这张卡,俗话说得好:谈钱,伤感情!同样道理,谈感情 … 伤钱!


▲外箱就是如此平平无奇,但相比起上一代 40 系明显瘦身成功了!侧边有一些条码看起来有点敏感我就不拍了,不过可以看得出来似乎是限量 144 张,而我这张是第 78 张(Package Count 78 OF 144)


▲其实最底下这一圈原本是有封条的,撕开后才会看到这个标语「Inspired by Gamers. Enhanced by AI. Built by NVIDIA.」直接翻译的话叫做「受到游戏玩家的启发。透过人工智慧增强。由 NVIDIA 打造。」谢谢黄牛勋的这番话,说得很好!下次别再说了~


▲盒子上层用了大面积的线条,在中间 nVIDIA 的 Logo 附近用了线条的粗细变化来造成视觉上的焦点!这样的设计也呼应再显卡本身的散热鳍片上~


▲纸盒下层的侧面线条就相对简单直觉一些,仔细一看与触摸之下,这些黑色线条与字样都是凹陷压印上去的,在质感部分也是有所兼具~


▲盒子下层的显卡本体再由一层淡灰色的再生纸盒做包覆,比起上一代来说,在环保的比例上加重了许多,不过即便是较不起眼的回收再制纸类包装,仍然塑造了一股高级感~


▲取出方式就照着上面很显眼的指示进行,左右两侧往外掀开就可以拿出来~


▲取出显卡本体后先放一边,继续探索一下还有哪些其他配件,从上面 Included 的图示来看其实就只有显卡本体、线材、说明书这三个东西而已,而中间的配件盒就是剩下的两个了


▲不过还是先来扫一下上面的 QR-Code 在干嘛用的,看了一下是列出历届有贩售过的 Founders Edition 公版型号,点进去可以看到说明书的电子版 PDF


▲附件盒里安放着一条转接线,上层夹着多数人都不会去看的一份很简单的快速入门指南


▲三个8-Pin 转 16-Pin 的 12V-2x6,采用伞绳编织转接线材的质感比起上一代 40 系附的编织网包覆要好得多很多!上头的小 4-Pin 分别接在每组 8-Pin 上


▲线材很有当前订制线材的高级质感并且也柔软了许多,在接头上有 nVIDIA 的商标 Logo,整个一体成形的护套比起常见的电源线材来说,看起来特别大,很有安心感 (?)


▲前面无关紧要的东西先碎念过一遍,接着总算可以来进入正题了,显卡开箱正式开始!淡灰色的纸盒在上下两侧有个纸卡榫,不过其实阻尼感调适的不是很好,稍微晃两下就掉了,这部分的体验跟外型设计比起来,我觉得略显普通 …


▲虽然没有像 40 系公版那样有醒目线条,不过打开后的第一眼还是觉得很惊艳!仿佛是在暗喻着用最朴素的包装藏着不得了的宝藏~


▲背面上的 RTX 5080 像是专属于它的刺青


▲在散热鳍片中间有略凹一些些,靠近中间有个小断层


▲在另一侧也是如此,结合外型边缘设计,给人一种较为圆滑的感觉~


▲由于实在太过贵重,为了谨慎起见,还是戴套比较安全!


▲小心翼翼的将显卡取出,盒装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亮点,比起上一代真的简约了非常多!


▲为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刮伤,还是得放个泡棉垫,显卡正面两个大风扇之间有着显眼的 X 饰条,一路往两侧延伸成无限的符号,延续着上一代相同的设计概念~


▲虽然整卡是采用深色的金属质感,不过延伸出的 X 饰条甚至还能反光呢~


▲在金手指的布局上有点不太一样,相较于其他 AIC 厂生产的卡,基本看不到一条条的线路,仿佛覆盖了一层加固!这就得说到这次公版显卡的设计了,详情可以参考极客湾:RTX 5080 FE》



▲由于新的散热设计不是采用推挽式,所以在显卡屁股是没有出风口的,IO 档板上也是跟着整体设计采用黑色,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指纹与氧化情况!


▲而原本放在 IO 档板上的序号与其他资讯则是转移到了内侧这边,不过怎么明明是新卡却像是被磨过的痕迹呀 …


▲在尾部有两个星型螺丝,我很喜欢公版的细节设计,在该位置上都会再配合周边的颜色进行同步,仿佛螺丝像是变色龙般富有生命力!


▲在显卡中间两旁的小三角形都有开设两条小小的通风口


▲仅仅只有两槽的厚度,加上大面积的散热鳍片设计,整体看起来给人很纤薄的感觉~


▲与众不同的直向设计并搭配上斜向内凹切角处理的接口,不过线材出线之后会一定程度上挡到 GEFORCE RTX 的 LOGO


▲跟上一代相同采用了 Nidec 环形扇叶框,七叶片的风扇,两颗大风扇呜呜呜的转起来了~


▲两个风扇大小都是一样的 11.5 公分的直径,甚至还意外地发现了在边框内侧刻有 RTX 5080 的字样~


▲为了让两个风扇彻底吹透整个散热模组,需要把左手边靠近接口那一侧让出来给风道,这次可是用上了成本最高的方式!将原本一体成形的 PCB 切分成了三个部分,金手指与中心主板透过 BTB 接口直接连结,显示接口同样也是采用 BTB,只不过再额外透过一条软排线连接


▲目前这样的外观设计大概是从 30 系开始,可惜我并没能够搜集到 40 系的创始版,只好从收藏柜里拿出 3070 FE 来简单做个对比,想当年小巧的外盒已经跟现在的显卡砖一样大了!甚至 5080 FE 已经算是相对纤薄的身躯了,真难想像未来显卡的发热量还要大到什么程度 …


▲突然这么一对比,感觉 3070 FE 小得很可爱呢~


▲在输出接口的方向上,这次 5080 FE 似乎特别换了一个方向!


▲在厚度部分虽然都是两槽,不过 RTX 5080 FE 是要略厚一些来到 40 mm


▲在背面上有螺丝本来觉得是很正常的事,但看过 5080 FE 之后才反而觉得,完全无螺丝的设计真的很难但也真的很有效果!


▲好了不啰嗦直接插电上机测试~这接口斜向走线出来就直接挡到了「GEFORCE RTX」的 Logo 是在哭是不是阿!


▲给大家看看这个转接线材的接头,超级大一颗,要直接往上或往下走都还是会去遮挡到后面的 Logo


▲以海韵电源原生线材内的 12V-2x6 压纹线材作为对比,接口的存在感明显下降了许多!


▲点亮后,这个 Logo 是会发亮的!不过就恒定白光,没有任何呼吸、闪烁等花里胡哨的特殊效果,也没有办法进行任何调整~


▲在中间 X 饰条也会发光!不过并没有额外加装导光条再往后延伸


▲不只在上面,显卡如果是直立安装状态下,风扇这一侧的 X 饰条也同样会发光~


▲说实在话,如果电脑主机里面原本都是装满许多 RGB 等灯光设备的情况下,还真不太容易发现原来 FE 版显卡是有灯光的呀!


▲搭建的破烂平台就不多说什么了,懂得都懂!反正运气不好大不了金手指就被喀擦而已;在底噪约 34 分贝左右的环境中测试显卡风扇噪音表现,分贝计距离显卡风扇面中间约 15 公分


▲在这次测试显卡时出现了不少状况,一般来说我都是用 FanControl 来调整转速,确实软体也能够抓得到风扇转速,但是却不可控!


▲除了 FanControl 之外,我另外联想到的是小飞机,所以又抓了 Msi Afterburner 来试试,也还是无法控制!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想到既然是英伟达自己出的显卡,那应该就是要用他们自己家的软体啰?想不到还真的是!总算能够开始测试了~


▲除了智慧停转状态下,最低起始运转是从 30% 开始,来到了约 38 分贝,这显得噪音有蛮明显的上升!


▲本来是以 10% 为级距去测试的,但测了一轮之后发现数据跳得很大,所以又以 5% 为级距再测了一轮!噪音甜蜜点约落在 60% 的 1700 rpm 左右,满速时来到了约 62 分贝,整体看下来的噪音表现其实不算是特别优秀,毕竟是个纤薄的双风扇显卡嘛~


▲那么在满负载时的风扇转速是如何呢?在 20 分钟的 FurMark 测试当中,最终的显卡风扇转速约在 50%,对应着上面的噪音测试图表来看也就在 47 分贝左右,温度表现为 75 度左右,如果想安静一点可以下调到 40%,或是尝试降压之类的操作~


▲篇幅太长就不特别一一放上测试详细结果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参考另外一位特级大佬-港都狼仔的开箱文,我这里就简单放个 Speed Way 压力测试的结果,核心频率 2295 MHz、记忆体频率 1875 MHz、平均温度 61 度


▲温度有了、风扇噪音测了、RTX 5080 的性能表现相信大家也都略知一二了,最后就用魔物猎人:荒野来简单跑一下,记忆体特别用很差的 8G x2 来跑,即便在 4K 解析度开极高下还能有接近 15K 的分数,16G 的 VRAM 对于 4K 来说还是稍嫌不足,不知道未来的 5080 Super 有没有机会再多给一些!



「总结」


这次的公版卡外观与散热设计无疑是最大亮点,Nvidia 的 Founders Edition 采用环保包装,不含油墨或塑料,盒子由再生纸纤维制成,本体深灰色的金属外壳,大面积的黑色散热鳍片,利用 Double Flow Through 设计将 PCB 置中,热管与鳍片向左右两侧延伸,热气全从背面散出,与先前的推挽式有很大不同!

在核心部分采用相变片而非液金,这点我反而是觉得更加看好的,毕竟液金外漏的严重性实在难以承担,虽然同样是均热板,但只是普通真空均热板而非 3DVC 均热板,幸亏五根 8 毫米的热管得以保留,剩下一样的就是搭配两个 11.5 公分直径的风扇与外型设计了~

规格部分再帮大家简单复习一下,本体尺寸长 304 x 宽 137 x 厚 40 mm,是张符合 SFF-Ready 的小显卡,重量约 1650 克,虽然外观与整体设计跟 5090 FE 几乎一样,不过内部散热用料是有略为缩减的!

显卡烤机功耗约 360w,比起上一代 4080 要高出一些,性能提升的幅度跟功耗上升的比例差不多,甚至可以理解为超频版外加大力水手四的 4080 Ti Super Max Plus!建议电源至少采用 ATX3.0 / 3.1 的 750w,非新规范的电源建议上到千瓦较为保险,不过得利于新款公版显卡设计,在风扇 50% 时即可压制住发热,核心与显存约 75 度左右,距离 88 度的功耗墙还有不少差距!

虽然单独这样测试下来散热表现是不是太差,但是如果跟目前市场上的 AIC 众多 5080 一同评比之下,哎呀公版卡得了 MVP!其他高阶型号用料堆满,搞了三风扇甚至四风扇,一个个都在比谁更厚更重,热管数量狂加、用了 3DVC 均热板甚至连液金都不放过,旗舰就是个躺赢狗!当然也是有比公版卡散热更差的我就不指名道姓了,大家去看评测就知道了,希望大家珍惜食物,不要玩吐司!

内建了两个第九代影像编码器,比大哥 5090 少了一个,不过比 40 系多了一个解码器,这部分可以说是最有感升级的内容了!支持了 4:2:2 采样格式的硬体编解码,编码速度甚至是 4090 的三倍之多,不仅仅只有 H.264、H.265,现在还加入了 AV1,让原本为了生产力而不得不选购 ICU 的创作者来说是件好事!

比起上一代的 4080 Super,这次 50 系的更新主要在于架构上更新成为了 Blackwell,工艺依然是 TSMC 4N,CUDA 核心略为增加,显存容量依然是那看似很紧绷,实际上也真的不太够用的 16G,只不过是从 GDDR6X 升级到 GDDR7,只能期待看看之后的 Super 或 Ti 版本能够再多加一些显存给 4K 分辨率的用户用得开心一些~

比起 5090 FE,5080 FE 的存在更是不少收藏家或 ITX 玩家的目标首选!保留了相同的大小与散热设计,更安全无虞的非液金接触以及一张底两张的售价,可以说是拥有萝莉的身材并且是猛男的性能,买到的人笑了,买不到的人哭了 …

公版卡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亲手接触过,那我只能说我并不那么推荐大家买公版卡,首先它的保固只有三年,而且国内是联强代理,买到跟孤儿没两样,有问题还是得找张哥,所以真的欣赏得来再买!顺带一提,再更低阶的 5070 FE 的散热设计并不如 5080 FE,虽然外观相似,但又用回了推挽式,在散热能力上相差甚远!

虽然知道现在价格贵得离谱,这张 5080 FE 原价 37K 已经喊到 50K 了,不过事实就是老黄已经占据高端显卡的市场,想要降价只能等其他友商追上来,更多的竞争才会有更低的价格,衷心期盼大家能够真正理解自身的需求,而非盲目跟从!祝大家早日入手心仪的卡~



以上就是我对
【「工业艺术品!小机壳不想错过的爱卡~」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 创始版】的开箱心得
有问题的话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




报告完毕,感谢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们下次见,掰掰~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03-31 01:0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016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