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励志] 史丹佛的12堂课之11 <别听主流民意> 撰文-王文华(知名作家)
史丹佛的12堂课之11 <别听主流民意> 撰文-王文华(知名作家) 2004年11月 e天下杂志
当主流民意像电子合成器般响亮,我们能不能仍坚持自己独特的嗓音? 身为主管,除了要员工熟记我们一厢情愿的愿景,是否设计了管道和诱因来刺激他们发挥独特的想像力?
史丹佛的第一学期,必修课之一是「组织行为学」。这堂课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研究各阶层员工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机。课堂上谈过「Group Norms」的观念,我把它翻成「主流民意」。这是指在组织中,个人思考会向大多数人的意见靠拢,想法不同的少数人会自动放弃发言,或修正意见。
「主流民意」有助于企业团结一致地向前,但也让众人陷入随波逐流的盲点。自诩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史丹佛MBA,当然对「主流民意」不以为然。讨论时纷纷认为领导人应该抵抗追寻主流的倾向,让组织中不同的声音充分表达。
然而,到了毕业前夕找工作时,大家都凶猛地追求起「主流民意」。
两年MBA课程中,有两次找工作的热潮。一次是一年级结束前找暑期工作,第二次是毕业前找正式工作。两次都有众多企业来校园征才,两次都有同学争夺面谈机会的盛况。
争夺最激烈的两类工作,永远是「投资银行」和「企管顾问」。不管大家之前的背景如何,两年中修了什么课,经过两年主流民意的洗礼,毕业后都想加入「高盛」或「麦肯锡」。
主流民意认为:「投资银行」和「企管顾问」是尊荣最高、待遇最好、最能够运用到MBA分析技巧的行业。其他行业各有缺点:.com风险大,拿到的可能是一堆「纸钱」。行销工作待遇差,有趣却不能当饭吃。至于制造业的公司,又土又苦,公司又不在东西两岸,完全没有光环。
这些评估是根据多年来学长的经验,不会有错。于是同学们在选择出路时,就用这些作参考值。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也不管自己过去有没有「投资银行」或「企管顾问」的经验,也不管自己知不知道这些公司地到底在做些什么,拚了命争取面谈机会,抢搭这两班时尚列车。
这种心态跟考大学填志愿一样。我们在年纪很轻,还不完全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情况下,迷迷糊糊地选了一个科系,然后就这样决定了一生的事业。外界对那些热门科系的社经地位评估完全正确,我们忠诚地走下去大概也可以得到那些科系所承诺的美好远景。但达到那个远景的人,往往内心空虚。因为我们聪明反被聪明误,在精打细算时忘了最重要的一个评估标准……就是自己的心。这个独一无二,最不能顺应主流民意的东西。
毕业多年后,再遇到当初进入「投资银行」和「企管顾问」的金童玉女,我更体会到自己兴趣的重要。当顾问的朋友抱怨工作时间长、终年出差在外,若非咬紧牙根一路做到合伙人,平均两年就闪人了。投资银行的朋友抱怨工作无比枯燥,整日跟数字纠缠,活得没有人味。他们纷纷吵着40岁退休,不是因为想每天打高尔夫,而是为了缩短选错行的痛苦。
遵循民意、忽略内心,是我们都犯过的错误。毕竟,在后悔和失眠开始之前,谁会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当自己不确定,而同学和媒体又不断地为某些工作、公司、产业加诸光环时,我们自然就随俗了。有本钱后悔的,锻羽而归,大彻大悟后重新开始。没本钱的,一辈子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活在被欺骗和被辜负的愤怒中。
史丹佛当然知道她的毕业生未必人尽其才,所以试图在「主流民意」的浪潮下,鼓吹少数价值,救起一些随波逐流的学生。史丹佛位于矽谷中心,所以常请创业有成的校友回来演讲,鼓励同学放弃名利,走辛苦的创业路。此外,史丹佛有一个着名的「公共管理计画」,提供特别课程,训练同学把管理技巧运用在非营利性质的公共组织中。这些「旁门左道」的魅力当然比不上「麦肯锡」,但只要它们存在,学生们就更有可能在资本主义中找到自己的心。
史丹佛做的,国内企业也可以做到。身为员工,我们是否有在公开场合「耍个性」的胆量和实力?当主流民意像电子合成器般响亮,我们能不能仍坚持自己独特的嗓音?身为主管,除了要员工熟记我们一厢情愿的愿景,是否设计了管道和诱因来刺激他们发挥独特的想像力?在大多数的公司,会议上总是寂静无声,Messenger上却民怨沸腾。老板面前毕恭毕敬,老板下班后就急着收东西。这样脆弱的主流民意,只能培养官僚气息,没办法培养一流的员工或产品。
是时候了。每一个公司,都让「旁门左道」出来透透气吧!每一个员工,在观察风向之余,偶尔可以逆风前进,在公司走廊上,溜一溜你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