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
慧律法師:所以,行人發大心者,依此偈修, 【定當獲福無量,亦當受十方如來慈愍攝受, 以隨佛學即是佛之真子故。】以隨著佛而學就是佛之真子, 注意喔,是隨著佛而學, 不是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那一種佛學喔! 意思就是佛怎麼講,我們就依教奉行,叫作隨著佛而學。 佛怎麼講,你就依教奉行,這是佛的真子。 簡單講,入真實修行,就是真子的佛弟子, 如果是用妄識、妄心,用能所不斷、是非不斷的心, 剎那生滅的妄識心修行,那麼不是真修行人。 所以,記得,我們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不增不減的, 諸位,就是你一下手處,記得,看到什麼境界,你就告訴自己, 空無自性。空無自性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 你在不可得里面空撈把抓、動念、執著都沒有意義。 在佛的角度看起來,眾生所有的執著沒有任何的意義, 眾生百般的計較沒有任何的意義, 眾生種種的分別也沒有任何的意義。因為空無自性, 空無自性就是空,在絕對的空性裡面,你妄執、妄分別、妄動, 這個統統叫作識心;識心不可得,放下那一念就是識性。 所以,心入於真實,就是心入於真如的修行。 用真如的心修行,才能真正進入修行的狀態, 也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我重複告訴大家說, 不是說(光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錯, 念佛有沒有回歸當下,你是用真如心念佛,就叫實相念佛, 雖念而無念,雖念而無能念所念,如果你今天不聽經聞法, 也不能了悟心性,真如的本性,你一樣在念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你底下潛藏著生滅習氣, 業力、業識、無明,那麼的強烈,你怎麼有辦法臨命終有把握? 為什麼要聽經聞法?就是讓你在臨命終的時候做得了主, 更有把握,今天才要聽經聞法。慧律法師: 佛為什麼建立種種的法相?這樣說法才有一個依靠, 要不然說什麼法,對不對?假藉種種名相, 讓你契入不生不滅的真如,所以語言文字是方便, 演講是方便,入於真如不生不滅,這個才是究竟,才是佛的本意。
【以上略微介紹一下四門。 《楞伽經》最初的宗旨,即是欲令行人入於此四門, 通達此四門,因此頓斷煩惱,分證法身, 所謂“不歷僧祇獲法身”即是此義。】僧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 一大阿僧祇劫,我把它算起來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 一大阿僧祇劫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那麼,三大阿僧祇劫, 剛好三乘以十的四十七次方,1後面四十七個0,000...... 四十七次方;十的四十七次方就是1後面四十七個零, 喔,這是真長,很久,很久啊。 【“不歷僧祇獲法身”即是此義。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即是下面的“離四門” ,】 諸位,這裡有句話要特別交代,佛所建立的法相, 統統要叫你離法相,離煩惱,佛為什麼建立種種的法相? 這樣說法才有一個依靠,要不然說什麼法,對不對? 假藉種種名相,讓你契入不生不滅的真如, 所以語言文字是方便,演講是方便,入於真如不生不滅, 這個才是究竟,才是佛的本意。
第二步即是下面的“離四門” , 哪四門?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所謂“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出乎就是超越,入乎其名相當中, 而超越一切的名相,叫作入乎其中。 我們講經說法一定要開口就是佛學的名相,入乎其中,入 一切的佛講的名相,然後出乎其外, 超越一切的名相,入於真實。 【亦即是大慧菩薩讚佛偈的“遠離覺所覺”。】 這個“覺”上面加一個:能,遠離能覺還有所覺。 諸位,究竟覺是沒有能覺沒有所覺,也沒有能見, 沒有所見,亦無能知,亦無所知。 所以,佛是無知、無見、無覺、無法,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無有一法名為正法。
所以,佛不立知,不立見,不立覺,不立法,四種不立 (師父豎起四個手指頭)。 不立知,(因為)有知就是能知所知; 不立見,(因為)有見就是能見所見; 不立覺,(因為)有能覺就有所覺; 不立法,(因為)無有少法可得。不立法, 如果有法可證,就有能覺之智、所覺之法,對不對? 那就不對了,法即是智,智就是法。
【(B)離四門——覺自心現量,離心意意識】 諸位,覺自心現量,這句話很重要!萬法唯心現量, 就是萬法不離現前當下這一念,任何根、塵、識心, 都跟現前這一念遙相呼應。念佛也是自心現量; 拜佛還是自心現量;一切的行、住、坐、臥還是自心現量, 你今天任何的修行,念佛、拜佛、誦經, 統統不能離開唯心現量。所以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了, 這顆心你都不了解,為什麼要聽經聞法? 就是要了解這顆心,不被妄識所動搖。
覺自心現量,“離心”、頓點,“意”、頓點,“意識”、頓點, “心”就是第八意識,“意”就是第七意識,“意識”就是指第六意識。 如果講八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 阿賴耶識,如果講第八意識,只有指“心”。 還有在這裡附帶說明的,“心”,在這裡, 唯識學裡面講,方便稱為“心”,就是第八意識,“意”就是末那識, “意識”就是第六意識,這個統統在這個唯識學裡面, 給它一個暫時的一個名相。在座諸位,這裡有一個重點, 就是說,每一本經典在不同的時空裡面,佛所講的這些名相, 略有一些變動、變更,究竟義理是真如是一樣的。 但在某一些經典裡面,講到這個心, 它有時候就不是講第八意識了,這個心,如果在其他經典講, 譬如說菩提心,心變成中性的名詞,加上菩提心是好的心, 加上無明的心,就變成壞的心,噁心也是心,善心也是心, 所以就變成中性的名詞。因此這個名相在不同的時空, 有不同的運用,這一點一定要附帶說明的。
【如何得離四門?謂須覺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現量: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皆是自心所現量,非有、】 就是無,無就是斷見,【非無、】就是有,有就是常見。 若說我們一切法“無”,那是斷見,那就變成沒因果啦; 如果說萬法“有”,那就承認萬法是實有的,那麼就是常見, 不了解萬法是緣起如幻的。【亦非】 頓點,【非有無,】 這個怎麼解呢?亦非、非有無,亦非,停一下;非有, 畫一線,那個就是無,無的前面,最下面那個無的前面加一個: 非,非無,非無的旁邊括弧就是有,非有在旁邊括弧就是無, 非無在旁邊寫一個括弧就是有,這個字怎麼解呢?那個非字, 第一個非字,就是非無非有,答案還是一樣,亦非非有非無, 也不能說非有,也不能說無;第一個非字也不能是非無, 也不能說是有,說就落入兩邊,就不是佛性了。 【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就是有、無、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四句由這個演化出來的百句統統是不對的。 離四句、絕百非,百非是從哪裡來?百非是從四句演化出來的。 有的人第一次來聽經,我說離四句,他寫離開春夏秋冬 ,阿彌陀佛!真的喔,你沒有檢查那個筆記,那 個很好笑的喔。那個字都隨便湊合,只有他看得懂, 我都看不懂。有時候拿他們的筆記來看,牛頭不對馬嘴, 我的意思又不是這樣子,所以佛學的素養不夠深厚的, 他就會隨便寫兩個字來湊合。離四句,他就寫離春夏秋冬, 真的,這絕對有,絕對有,不用怕沒有。 【遠離一切妄想,非言思所及,行者如是觀察覺了,則得離心意意識。】 就是生滅、妄識。
【言“離心意意識”即是總言離四門,】諸位,為什麼要離呢? 因為它是生滅法,它是妄動,是執著,是分別, 是顛倒,統統叫作識。為什麼六祖講“不思善、不思惡, 就這麼時”?“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意思? 就是不要落入識心分別,思善是意識,思惡還是識心分別 。【因為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三自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八識】 (剛剛講過: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 【二種無我】(人無我、法無我) 【皆是心意意識之所變現故。】諸位,這個變現兩個字, 對唯識學特別的重要,不是哪一個人在主宰, 是識的功能本身就有變現,所以萬法都是唯識所變現出來的, 並無實體可得。【因此若離心意意識,即得頓離一切相,】 諸位,什麼叫做頓離?頓離就是了悟了相相本空,法法本空, 相相空無自性,所以相相然後趣至本空,法法趣至空無自性, 所以法法本空,離一切相就是頓除煩惱。所以修行佛法人, 那麼你只要聽師父一句話就見道, 這句話就是你一輩子要牢牢放在心中的,不管你修什麼法門, 這一句話八大宗派都會用得到,這一句話就是:到死不取於相, 就頓離、就頓悟。從今天起你發“到死絕對不取任何的相”(的心), 讚歎你也好,人家傷害你也好,冤枉你也沒有關係, 做了很多善事也真的不著,惡是當然不能去做,是不是? 你度了很多眾生,記得就是不能著, 而且這一句話是一輩子用得到的。 從今天起,沒有聽經聞法那個不管,你從現在起, 永遠不要去看眾生的缺點,不要去講眾生的過失, 不要說自己很行,不起狂妄,不起貪婪。縱然你今天日中一食, 也不值得驕傲;縱然你今天通達三藏,也了悟無一法可得, 也不值得你來誇大自己、自我膨脹; 縱然你今天頓悟了佛陀的心法,也不執著說我是聖人。 總是萬法著不得,到死不取於相,便頓離一切相, 而且這句一輩子你都用不完。因為一般人都有正義感, 看到那些惡劣的人:呃,怎麼會這麼惡劣啦,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