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51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CANDY135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鮮花 x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疾病] 探索民間有疑問的皮膚病觀念與病名 (1)
林仲皮膚科診所 林仲醫師


問一:我的皮膚病是不是長「癬」?

  古代中醫文獻裡的「癬」並不是特指一種皮膚病,而是包含很多種皮
膚病,有從形狀命名的癬如「牛皮癬」(指皮膚病像牛頸子的皮,又厚又
堅韌)、「金錢癬」(指皮膚病的外形圓圓的似銅錢)、「松皮癬」(指皮膚
病的外形似松樹的皮),有依發病時間命名的癬如「奶癬」(指於小孩哺乳
期間所發生的皮膚病),有依病程命名的癬如「頑癬」(指頑固難醫的皮膚
病),也有依感染源命名的癬如「疥癬」(由疥蟲感染所造成的皮膚病),這
「癬」病以現代醫學來說屬於很多不同類的疾病,並灴是單一的病。
 
  偏偏西醫借用「癬」這個字來稱呼黴菌感染的皮膚病,把一個廣義的字
局限於狹隘的範圍,這是一個錯誤,常造成醫師及病人的誤會。如病人可
能患慢性濕疹「頑癬」,但他卻自己去藥房買治療黴菌感染的藥膏來擦,
只因為這種藥膏是治「癬」的!其實這兩種「癬」風馬牛不相及也,其治
療結果可想而知!由於錯誤已經鑄成了,無法改變,所以如講到「癬」,
一定要知道是不是以前中醫或是一般民間所稱的「癬」字用來稱黴菌感染,
所以大家如碰到醫學文章中有「癬」這個字時,最好要推敲一下上下文,
才可知其指何病!


問二:有的醫師說我的皮膚病是「牛皮癬」,有的醫師卻說我長的是「乾癬」,究竟是誰說的對?

  如上題所述,古代醫書中的「牛皮癬」及「乾癬」這兩個病名是依皮膚
病的外形而命名的,是一種病徵,而非單一疾病。根據清.<醫宗金鑑.
編輯外科心法要訣.發無定處.對「牛皮癬」的定義為:“牛 皮癬,狀如
牛領之皮,厚而且堅”。由此說明可知牛皮癬應是汎指慢性、苔癬化的皮
膚病,因此時的皮膚才會有如牛頸子的皮,又厚又硬。依此說法,psoriasis、
neurodermatitis等慢性皮膚病都有牛皮癬的特徵,全都可歸於古代「牛皮癬」
這個病。另外在清.<醫宗金鑑.編輯外科心法要訣.發無定義>對「乾癬」
的描述為:“乾癬,搔癢則起白屑,索然彫枯。”由此定義可知乾癬也是汎
指病灶乾燥、摳之有白屑的皮膚病,而很多慢性皮膚病在冬天或是在皮膚乾
燥的人都可看到這些變化。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乾癬」與「牛皮癬」一
樣,包含很多種疾病,如上述的psoriasis、neurodermatitis等病也一樣應包含
在古代「乾癬」的範圍內。現大陸把psoriasis用新病名「銀屑病」來命名,
就比台灣把psoriasis稱為「乾癬」來得比較不會讓人混淆。


問三:我的孩子臉上白白的,是否長「白癬」?

  閩南語的「白癬」通常被用來形容pityriasis alba(白糠疹)這個病,這是一個錯
誤的稱謂,如前所述,父母常去買治療黴菌感染的藥膏來給孩子擦,使病況惡
化。另民間相傳pityriasis alba是由於沾了黑板的粉筆灰而發生,很可能是因為
pityriasis alba的皮屑看起來像粉筆灰而有這種奇怪的說法。還有偶可見父母問
有pityriasis alba的小孩是否長蛔蟲,這個說法是源自於中醫,因中醫認為有些
患蛔蟲的小孩臉上會出現白斑,而西醫是沒有這種看法的。

  其實閩南語的「白癬」跟「白釣」(「釣」的閩南語發音為tio3irm tio5)一樣,
都是廣義字,凡是皮膚變白的病,如pityriasis alba、pityriasis versicolor(汗斑)、
vitiligo(白斑)、postinflammatory hypopigmentation(發炎後色素不足)等,都可以被
病人稱之為「白釣」或「白癬」。


問四:我的腳是不是有「濕氣」?

  中醫的理論認為「濕」可以致病,由「濕」所引起的皮膚病可見皮膚有水腫、
水泡、糜爛、流湯流水等現象,西醫是沒有這種觀念的。
 
  依筆者的經驗,「腳有濕氣」要看是外省籍人士或本省人說的才能知其指何病。
外省籍人士所稱的「腳有濕氣」指的是香港腳,但本省籍人士所說的「腳有濕氣」
或「腳有水氣」卻是指腳有水腫。同樣地,外省人說的「有腳氣」也是指香港腳,
本省人說的「有腳氣」大都指腳有水腫。
 
  為何有如此的歧異呢?與台灣跟中國大陸對tinea pedis(足癬)的稱不同有關,因
台灣稱足癬為「香港腳」,但大陸醫書裡則稱足癬為「腳濕氣」、「腳氣」或「腳
氣瘡」等。
 
  由上所述可知,醫師在看病時要稍稍留意一下病人的話,不同的省籍與文化背景,
同樣的話可以代表不同的病情。


問五:我從沒殺過魚,為何我還會長「魚鱗贅」?

  閩南人俗稱疣為「魚鱗疽」(「疽」的閩南語發音為tshi1或tshu1)、「魚鱗贅」(
「贅」的閩南語發音為tseh4或tsue3),有的醫師把「魚鱗疽」寫成「魚鱗贅刺」是
不對的。客家人則稱疣為「魚鱗痣」,外省人則俗稱「瘊子」。一般閩南人及客家
人都認為疣是魚鱗附在皮膚上生長所造成的,巴克禮牧師在「廈英大辭典」補編裡
對「魚鱗贅」的註解為(mark on skin, where fish scale adhered when person was young.)
可見這觀念淵遠流長。
 
  那為何會有「魚鱗附於皮膚上生長可變成疣」這種觀念呢?根據Chuou及Tschen的
報告,發覺在殺魚時,如魚鱗附於皮膚上沒馬上洗掉,就會黏在皮膚上,由於魚鱗
是透明的,人們往往沒注意到,使魚鱗繼續附著於皮膚上,幾天後魚鱗就會造成刺
激性皮膚炎,使皮膚粗糙、鼓起來,此種現象會使人誤以為魚鱗可附於皮膚上生長。
筆者認為,先民與老外相同,都觀察到了一樣的現象,卻把這種現象穿鑿附金成疣
的起因。


問六何謂「藥疽」、「著疽」、「水疽」?

  閩南語的「疽」只被特別用來稱呼幾種皮膚病,如疣稱「魚鱗疽」,貼膏藥或擦藥
過敏引起的接觸性皮膚炎叫「藥疽」,小孩子生於頭皮及臉的脂漏性皮膚炎稱「油垢
疽」。

  還有台灣很多地方都有「著疽」(「著」的閩南語發音為tioh4)的說法,意義也有很多
種,不過最常被人用來稱手指縫與腳趾縫出現糜爛的情況。為何這些疾病的閩南語病名
有「疽」字,有待進一步考証,因為中醫把「疽」用來稱某些化膿性疾病,並不用來指
上述的疾病。

  另外閩南語的「水疽」則指農人種田時,手腳泡於水中所引起的手腳糜爛,這是一個
很古老的病名,在隋.<諸病源候論.癰疽病諸候下>裡就「水疽」這個病,說:“此
由寒濕之氣客於皮膚,博於津液,使血氣否澀,濕氣偏多,則發生水疽,......,
多發於手足。、類似「水疽」的講法尚有「肥疽」,指的是肥料引起的刺激性接觸性皮
膚炎。


問七:我有「腐著」,走路很痛,怎麼辦?

  閩南語俗稱intertrigo(對磨疹)為「腐著」(「腐」的閩南語發音為kauh4)或「腐去」,
意思為腐爛。一般而言,腹股溝、腋窩、脖子等處〔的對磨疹最常被病人稱為「腐著」,
有的人則稱為「腐汗」。另外手指縫、腳趾縫的對磨疹則特稱為「腐指」(「指」的閩
南語發音為tsainn4),與手腳「著疽」的意義類似。


問八:我的小孩都睡自己的枕頭,為何還長「油垢」,是不是大人傳染給他的?

  民間俗稱長於小孩子頭皮及臉上的seborrheic dermatitis(脂漏性皮膚炎)為「油垢」、「
油垢疽」,認為是小孩子睡了沾了大人頭髮油垢的枕頭才發生的。另有一說為兩頰的「
油垢」是被大人親後才發生的。所以大家親別人的小孩要小心,免得萬一小孩生脂漏性
皮膚炎時,被小孩的阿公、阿媽罵死了。當醫師診治此病時要跟小孩的家屬解釋清楚,
說明這種病上述的民間看法無關,跟小孩的體質比較有關,小孩大一點就會好起來,以
免家屬緊張。

  另外小孩頭頂的脂漏性皮膚炎又特稱為「囟nah4屎」或「囟屎」(「囟」閩南語發音
為sin3),很明顯地,這個病名是由疾病的外觀而得名。


問九:我的屁股是不是長瘡?

  「瘡」在中醫的外科學裡與「癬」一樣,也並不是特指一種皮膚病,而是包含很多完
全不相干的皮膚病,如流湯流水的濕疹叫「濕瘡」、疥蟲感染所造成的病叫「疥瘡」、
帶性皮膚炎叫「漆瘡」、長於屁股的癤稱「坐板瘡」、長於黏膜的潰瘍稱「疳瘡」,這
些皮膚病須由醫師親眼見到病人才有辦法診斷。


問十:我生的是「粒仔」還是「疔仔」?

  西醫把皮膚的細菌感染分為folliculitis、furuncle、carbuncle、cellulitis、abscessw等,
然後就沿用一些中醫的古病名來命名。但古代「癤」、「疔」、「癰」等字也是廣義
的病名,各自包含很多疾病,且相互之間還有重疊的地方,造成英文病名翻譯成中文
病名時,沒有合適的病名可以使用,如硬要套上古病名,常使英文病名與其翻譯的古
病名兩者代表的疾病不莖吻合,造成中西醫之 間的困擾。現就筆者整理所得,略述
一二:

當細菌侵犯毛囊造成毛囊及其周圍發炎時,西醫稱為furuncle,譯為「癤子」,這病名
翻譯得不太對,因中醫的「癤」較廣義,包含的疾病較多,不但包含毛囊發炎(如西
醫的folliculitis、furuncle及carbuncle),還包含汗腺與皮脂腺的化膿性感染,如痱子有
細菌感染時,就稱為「暑癤」、「熱癤」。癤與疔的區別在於癤為皮膚表淺性的病變,
浮淺無根不硬。癤子即民間俗稱的「粒仔」。

中醫又把主要長於顏面與手足皮膚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特稱為「疔」,其特色為皮膚病
灶處頂亮根深、堅硬而有根腳,像釘子嵌入皮內,所以叫做「疔」。照古籍的描述,
「疔」包含了西醫的furuncle及carbuncle(唇疔、顴疔、鼻九疔等)、cellulitis(足底疔等)、
lymphangitis(紅絲疔)、paronychia(蛇眼,疔、沿爪疔)、whitlow(蛇頭疔)、gas
gangrene(爛疔)、anthrax(疫疔)等病。由此可知「疔」是中醫所特有的病名,問西醫是
問不出所以然的,因西醫的教科書中沒這樣子的分類。中醫認為「疔」來勢兇猛,病
情較重,如處理不當,容易引起「走黃」,即敗血症,這在沒抗生素的時代是會致命
的,所以中醫有「治疔如防虎」的觀念。由於有中醫的這種觀念,因此一般民眾很怕
長「疔」,因為這就意謂著他所生的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病。還有中醫認為擠膿是疔瘡
的禁忌,怕因此引起疔毒擴散,甚或走黃,所以西醫一旦決定要為病人切開病灶排膿
時,應要先與病人溝通清楚,以免有「疔不能擠」這觀念的病人驚慌。

西醫把carbuncle翻譯成「癰」也是不太正確,因綜合中醫書籍所述,「癰」切起時皮
膚紅腫突起,浸潤範圍廣,生於皮肉之間,最後裡面會化膿潰破,在化膿未潰時沒有
膿頭,所「癰」應是指各類細菌化膿性感染所導致的subcutaneous abscess較對。



可愛小瓢蟲外形看來簡單~但散發著七彩繽紛的色彩!!
          人生雖有不如意~但絕對不要留白!!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1-18 09:2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849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