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健康] 小時後胖不是胖?
【來源出處】 台灣e學院
[size=4][/size]小時後胖不是胖? 羅東博愛醫院 新陳代謝科 陳煥文醫師 以前的台灣社會,經濟狀況不好,大家都瘦巴巴的,少有胖小子的出現,所以,在老阿嬤的觀念裡『小時後胖不是胖』,但是,隨著台灣的生活日漸富裕,父母過度疼愛小孩,造成因營養過剩而使嬰幼兒過度肥胖,孩子們的飲食也因為逐漸西方化,因而攝取過多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如炸雞、冰淇淋等,再加上孩子們因升學壓力和環境都市化的影響,造成活動量減少,於是,胖小孩越來越多,肥胖是導致許多成人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乳癌、大腸癌、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兒童時期如果就已經是一個胖小子,長大後多半是一個大胖子,因此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成人慢性病必須從兒童時預防肥胖開始,『小時後胖不是胖』的念頭應該要改變,胖小子的健康問題值得家長重視。
胖小子多半有以下特點:少運動、三餐不定時不定量、偏好高油脂和高熱量飲食、愛吃零食,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健康的飲食』和『積極的運動』是預防兒童過度肥胖並且更進一步避免糖尿病、促進健康的唯一方法。
如何『健康的飲食』及『積極的運動』呢?
應該和營養師密切討論,在顧及兒童正常生長和發育的需要,依照兒童的年齡、體型、活動量來合理安排每天三餐的飲食,避免食用油炸食物及精緻澱粉類食物,減少含糖飲料,多吃蔬菜、水果。另一方面,還要依照兒童的年齡、體型、興趣,教導兒童選擇適當的運動和合宜的運動時數,多鼓勵兒童參加符合個人的各種室內或室外活動。如果從小能養成『積極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的習慣後,未來一定可以擁有健康的生活。
越來越多的第2型糖尿病病童
以前,兒童或青少年罹患的糖尿病多半是第1型糖尿病,這是一個因為胰島β細胞受免疫機制的破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所導致的疾病,罹病的孩童需要長期使用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第2型糖尿病則多半發生在肥胖的中老年人,但是隨著台灣民眾生活的改善、物質的富裕、飲食西方化,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年齡層有往下的趨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莊立民教授曾在民國81年至民國88年針對台灣中小學生做長期的研究發現,在6到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新診斷的糖尿病發生率約是十萬分之十二,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竟然是第1型糖尿病發生率的六倍,越來越多的第2型糖尿病病童即將是台灣重要健康的問題。
哪些孩童需要篩檢第2型糖尿病呢?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發表「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建議,體重過重的兒童,符合BMI該年齡和性別的第85百分位、身高別體重第85百分位或體重理想體重的120%,而且具有下列因子2項以上:
有第一等或第二等血親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家族史; 屬於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美洲原住民、非裔美國人、南美裔美國人、亞洲人(台灣人屬於的族群)和南太平洋島民。 胰島素阻抗的表徵:黑棘皮症、高血壓、血脂異常(高三酸高油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囊性卵巢症候群。 符合條件的兒童,十歲或開始青春期發育後,每兩年要篩檢是否罹患有糖尿病,不論是否罹患糖尿病,家長都應該努力協助胖小子從事『積極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如果已經達到糖尿病的診斷,也要盡快和醫師配合來控制好血糖。
為了我們孩子的未來,讓我們一起陪著孩子『積極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只要健康不要胖』。
【心得感想】
現代小孩應於平時少吃油脂類食物,從小養成運動的習慣,應可維持標準不過胖的身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