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出處】原創
高中生物總是把ATP=能量,畫上等號,但是說到怎麼來怎麼不見,總是聽得亂七八糟。
因為能量的消耗和產生確很複雜,尤其聽到克勞伯循環就昏倒對吧~~~
ATP(三磷酸腺苷)就是能量,也有人稱(腺苷三磷酸)。
ADP(二磷酸腺苷)就是能量,也有人稱(腺苷二磷酸)。
Pi把它想成是跟磷有關的物質。
整個反應是可逆的 ADP+Pi ---> ATP 代表合成ATP
既然是可逆所以 ATP -->- ADP+Pi 代表ATP分解釋出能量
總之重點都是擺在ATP是能量,我們需要能量就是需要ATP。
吃東西消化後產生的能量就是在產生ATP,(ADP+Pi ---> ATP)
吃東西要不要消化? 要! 消化也要消耗點能量來使腸胃蠕動,(ADP+Pi <--- ATP)
呼吸要動作吧~~所以也要耗點能量,但是呼吸是為了產生更多能量。
所以身體裡面不時的在耗能,也不時的再產生能量。
呼吸作用關於能量,分為
無氧和
有氧。
運動時,無氧總是要先發生,後來才會進入有氧。
觀念:(1)約1~4分鐘內高強度運動通通都是無氧,比如跳高、100公尺、馬拉松開跑前的1~4分鐘...
(2)4分鐘後開始有氧產生能量,所以常聽到有人提倡有氧運動就是長時間適當強度的運動。
常聽到ATP能量產生在粒線體,而粒線體產生能量是「有氧」行為。
因此觀念:(1)無氧產能在細胞質內。
(2)有氧產能在粒線體基質。
觀念順序:(1)無氧最先發生(1~4分):醣類(澱粉、葡萄糖、蛋白質、脂質)在無氧環境
發酵,到裡跟釀酒一樣。無氧分為兩個,一個是ATP-PC系統,另一個是無氧醣酵解作用的乳酸系統。PC就是磷酸肌酸,功能是可以被分解產生能量來提供ADP+Pi --> ATP。那無氧醣酵解就是常聽到的無氧醣解作用,醣類在無氧情形經過一連串反應最後換變成
丙酮酸,丙酮酸超重要,沒氧時候丙酮酸就變成乳酸(接收氫離子轉變成乳酸),有氧時候就進入下一個(2)來討論。
(2)有氧是後來才發生(4分後):醣類(澱粉、葡萄糖、蛋白質、脂質)在有氧環境中氧化產生能量,這是吃的部份。運動時候剛剛講的
丙酮酸在無氧時候會變成乳酸,
但是在有氧的時候卻會變成乙醯輔酶A,有了乙醯輔酶A就可以進入
克勞伯循環(就是檸檬酸循環),也有人說是克勞伯環。他的目的是脫氫產生3分子NADH和1分子的FADH,產生這兩樣東西是為了丟給電子傳遞鏈用的,所以電子傳遞鏈是最後部份,電子傳遞鏈與克勞伯環一樣也是有氧部份。所以有氧這裡就是兩個重點:有氧醣解 --->進入克勞伯循環 ---> 最後到電子傳遞鏈。
電子傳遞鏈大致是使NADH和FADH經一連串氧化還原,途中會釋出電子和氫離子這兩個。(這就是常聽到的
能階釋能反應)
呼吸進入的氧氣就是用在電子傳遞鏈最後把氫離子和電子兩個接收起來化合成H2O(水)。
【心得感想】在高中我們聽到呼吸產生能量,聽到電子傳遞鏈、克勞伯環就昏倒。
其實只有先有粗淺觀念,再來深入了解就不難。
總結:1.先無氧(1~4分鐘):
(1)ATP-PC系統(5秒內為主)
(2)乳酸系統
2.後有氧(4分鐘以後):
(1)進入克勞伯環
(2)最後到電子傳遞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