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俊杰】
俗谚云:「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即是指春天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故传统医学提倡春季养生宜「春捂」(意旨春天转暖,仍应备衣避风,不宜穿着单薄。)《黄帝内经》在阐述四时调摄时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勿令犯风。」意谓从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中,自然界推陈出新,天地间充满生机,万物欣欣向荣。这其间,保健养生的关键之一是不要遭受风寒。蒲以贯《保生要录》云:所谓风,即是天地之气,它能促生万物,但也能伤人。起初进入腠理之间,渐渐地侵入肌肤之内,进而内传经络之中,以至达到脏腑,传变尤广,为患则深。故古人云:「避风口避矢。」所以,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春捂」。
衣服宜减 不可顿减
这是因为,人们刚刚度过「冬藏」阶段,代谢功能和抗病能力都较低。由于冬天气温寒冷,人体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保持体内温度的恒度,防止热量散失,皮肤和微血管都处于紧张的收缩状态。由于受严寒的激发,体温调节中枢在不断发布一系列调节热量的指令,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量都大大增加,以维持机体的生理恒温。所以,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信息增高、大脑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而当春天来临时,随着气温变暖,体内产热逐渐减少,代谢也随之变化,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信息减弱,这时负责保持体内恒温的下丘脑和体内各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下降,春天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气候给机体调节增加了困难。加之皮肤和微血管都处于弛缓的舒张状态中,冬季闭合的汗腺也正逐渐开放,于是春天的风寒之邪就更容易侵入人体使人致病。
故「春捂」既是御寒保暖,衣服宜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亦指出:「(春季)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风凉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层)渐减一重,不可暴去。」意谓在气候多变的春天,衣服应随时增减,注意保暖,有时即使从事某种活动,感到身体燥热、沁汗,需解开或脱去衣服,但活动一结束,就应及时重新系上或穿上,宁可暖捂而不贪凉爽,以免遭受风寒。这无疑是很有益的养生措施,对于调节功能较弱的小孩和老人显得更为重要。
春令衣着 下厚上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还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春捂」重下身的主张。《老老恒言》明确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既阳汤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科学观点相吻合。
传统养生学认为,「春捂」只是被动的防御。要想进一步防病健身,则要莫负春光,加强锻炼,增强肌体的适应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调整饮食和起居。「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老弱者春令进补,当以清补、柔补、平补为原则,辨证选用助正气或补元气的滋补品,可多吃些含维生素、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宜易消化的食物,如肉类禽蛋、新鲜果蔬、时令野菜等,皆能健脾胃、益气血、补虚损,滋养强身,延年益寿。
在起居方面,孙思邈《千金要方》云:「春欲晏卧而早起。」但早起也宜于鸡鸣之后,晚睡亦须在子时以前。
受寒流鼻水 缓解DIY
倘若「春捂」不善,失慎受了风寒,清涕直流,可试内养生家步翼鹏《养寿诗歌》传授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将毛巾浸入热水中,轻轻拧干,置之鼻端,使热气散入鼻内,则鼻中毛孔渐渐开解,内外贯彻。连行数次,清涕立止。
(作者为湖南邵阳市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2006/03/20 民生报】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6/3/20/N...2201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