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766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lljml2005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0 鲜花 x16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灸法秘传\应灸七十证
清●刘国光

中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初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尸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偏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百会穴(见中风。)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肩(肩端两骨间。)   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   环跳(见中风。)

眩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痿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躄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躄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痹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环跳(见中风。)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窔间。)   尺泽、风市(皆见中风。)

劳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上脘(脐上五寸。)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足三里(见痿症。)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咳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窔中。)   足三里(见痿症。)   肝俞(见眩晕。)   肺俞(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膏肓(见劳伤。)

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痾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肺俞(见劳伤。)   灵台(六节骨下窔中。)   气海(见劳伤。)

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胆俞、上脘(并见劳伤。)   天突(见喘症。)   膏肓(见劳伤。)

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泽(见中风。)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肺痿   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血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俞、膏肓(皆见劳伤。)

肺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天突(见喘症。)

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上脘(见劳伤。)

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百会(见中风。)

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气海(见劳伤。)
阴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气海(见劳伤。)   大椎(见尸厥。)

臌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下脘(脐上二寸。)   气海(见劳伤。)   期门(见喘症。)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足三里(见痿症。)   行间(见尸厥。)

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厚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内庭、行间、大敦(三穴皆见尸厥。)

症瘕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气海、天枢(并见劳伤。)

?癖   ?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下脘(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疝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气海(见劳伤。)   中极(脐下四寸。)   三阴(见痿症。)   大敦(见尸厥。)

伏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奔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脚气   脚气者,两脚浮肿而重,湿脚气也。不红不肿而痛,干脚气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风市(见中风。)   大敦(见尸厥。)

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上脘(见劳伤。)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天突、中脘(见喘症。)   足三里(见痿症。)

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运行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   膈俞(见汗症。)   脾俞(见痹症。)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霍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   期门(见臌胀。)

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百会(见中风。)   神庭(见眩晕。)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骨缝中。)   胆俞(见劳伤。)   命门(十四节骨下窔中。)

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上脘(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膈俞(见汗症。)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天枢(见劳伤。)   关元(脐下三寸。)
背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身柱(见咳嗽。)

胁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   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腰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肾俞(见痹症。)   气海(见劳伤。)   环跳(见中风。)   腰俞(见痹症。)   命门(见头痛。)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肾俞(见痹症。)   风池、百会(并见中风。)

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眦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目KTKT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   百会(见中风。)   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神庭(见头痛。)   临泣(见胁痛。)   肾俞(见痹症。)

咽喉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   内庭(见尸厥。)   天突(见喘症。)

齿痛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风池(见中风。)   手三里(见偏风。)   内庭(见尸厥。)

鼻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壮。   合谷穴(见偏风。)

脑漏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上星(见目病。)

脱颏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风池(见中风。)

遗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关元(见心腹痛。)   中极(见疝气。)   三阴交(见痿症。)   肾俞(见痹症。)

浊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关元(见心腹痛。)   行间(见尸厥。)

淋痛   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小便痛沥,灸其关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下脘(见臌胀。)   关元(见心腹痛。)   中极(见疝气。)
溺血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   关元(见心腹痛。)

遗溺   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总当灸其三阴。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三阴(见痿症。)   大敦(见尸厥。)   气海(见劳伤。)

便血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   肾俞(见痹症。)   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

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百会(见中风。)   会阳(见便血。)

痔疮   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会阳(见便血。)

泄泻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天枢(见劳伤。)   会阳(见便血。)

痢疾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天枢(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脾俞(见痹症。)   会阳(见便血。)

伤寒   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   期门(见咳嗽。)   中脘(见喘症。)   曲池(见偏风。)

热病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   上脘(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疟疾   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大椎(见劳伤。)   尺泽(见中风。)   内庭(见尸厥。)

黄疸   黄疸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   上脘(见劳伤。)   肝俞(见眩晕。)   胆俞(见劳伤。)   脾俞(见痹症。)

癫病   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当灸身柱一穴。   身柱(见咳嗽。)

痫症   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每发每灸,日渐自瘥。   百会(见中风。)   上脘(见劳伤。)

癞病   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良由湿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   曲池(见偏风。)

疹病   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曲池(见偏风。)   合谷(见偏风。)   环跳(见中风。)

痰疾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见劳伤。)

饮食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运行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   天枢(见劳伤。)   胆俞(见劳伤。)

调经   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腰俞(见痹症。)

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宜灸气海、大敦二穴。   气海(见劳伤。)   大敦(见尸厥。)

带下   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   关元(见心腹痛。)

种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中极(见疝气。)

胎漏   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关元(见心腹痛。)

产后   产后之痾,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中极(见疝气。) 气海(见劳伤。)   关元(见心腹痛。)

胞衣不下   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中极(见疝气。)

惊风   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   身柱(见咳嗽。)   曲池(见偏风。)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尺泽(见中风。)

疳劳   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下脘、胃俞(并见臌胀。)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痨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您觉得不错的话~可不要忘了右下角的【献花】呦~
真的喜欢!您可以送给我ㄧ朵小花的~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6-03-03 08:5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662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