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球的形狀與大小
月球是離開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公里。月球的形狀是一個渾圓的圓球。月球的平均直徑是3476公里,面積3800萬平方公里,其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質量的八十分之一,它的密度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三。在月球上幾乎沒有大氣和水分。月面上陰暗部分,其面積較大的是「海」,較小的是「湖」、「灣」或「沼」,其實月面上的海是徒有虛名的,它滴水不含,是低窪的大平原,其中最大的平原是「風暴洋」。月球上明亮的部分是高地和山脈,那裡山巒重疊,山脈縱貫,坑穴密佈,溝壑縱橫,這就是月球上的所謂「陸」。「陸」比「海」平均要高出約1500米。此外,在月球上可見星羅棋布、奇離古怪的環形山,環形山實際上是一塊被圍起來的窪地,其底部凹陷下去,四周台垣比裡面高出數千米。
二.月球的運動
月球繞地球旋轉叫月球的公轉。月球的運動是自西向東的,它的軌道同所有天體的軌道一樣也是橢圓狀的,距地球最近的一點叫近地點,而離地球最遠的那一點叫遠地點。月亮向西運動的證據是它每次西沉的時刻平均要推遲49分鐘,若相對恆星來說,它的運動週期約27.3天,即在此時間內,它在空間運轉3600;但與此同時地球也一直不停地繞日運轉,因此月亮要完成它的一個相位週期,即從新月開始經滿月又回到新月就應再增2天多,共計約29.53天。因此月亮的恆星運動週期約27.3天,叫恆星月;而相對日地聯線的運動週期約29.53天,叫朔望月;朔望月便是月份的依據。
從地球眺望月亮,似乎覺得月球並沒有自轉,因為它總是以同一面向著地球的,因為總是看到同樣的斑點,即「吳剛砍伐桂樹」;其實這一點正說明月球在自轉,其自轉週期恰好與它的公轉週期相等:假設月亮公轉與自轉相等,當月球經過它的軌道的四分之一時,它本身也自轉了900的弧,此時月球上的斑點這恰好正對著地球了;反之,倘若月球不自轉,那麼從地球上看月亮的斑點,它將每月轉動一周,就不會總是看到月球上同樣的斑點。
三.月相更替
月球的表面是由岩石和塵土構成的,它和地球一樣自己不會發光,因此我們看到的月亮相位是月亮反射陽光的部分,自新月開始,相位在一個太陰月內的變化次序是:新月、上弦、望、下弦。在太陰月內,自新月算起的時間長度叫月令,如望的月令為14天等。在新月的前後從地球看到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