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300万年前,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挤压,台湾经由这一次的激烈碰撞,才由海底浮出海面……10多年前学生时代教科书里教授的常识,几乎已还给老师,台湾地层的演变,和每日庸庸碌碌的生活根本搭不上一点关连,直到来到樟湖,触摸到深嵌岩面的贝壳化石,才真切地感受到,教科书中更新世的变动,是真真实实存在过。
讲到远古时代,讲到化石,大家第一联想就是恐龙,不过,台湾没有恐龙的足迹,因为台湾原本是沈在海面之下,在恐龙灭绝后,台湾才由海底升起来;化石会说话,说的就是台湾原本是在海面下的历史,地层出现什么化石,代表的是台湾是什么时候浮起,而当时在海面下的深度又是如何。
樟湖地区的化石,是以海扇贝类为主,也有一些海胆、单体珊瑚和有孔虫及一些生痕化石。
生痕化石,阿亮的名言,「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生痕化石就是动物曾经走过这里的证据,也许是足印,也许是粪便。
根据地质学者的研究,扇贝、海胆、珊瑚这些化石的出现,说的是当时的台湾是在浅海的环境,因为这些都是在浅海水域生活的生物,而此区所在的深度大约是海面下几公尺到几十公尺;台湾的南北深度不同,南部所在深度比北部深,所以才会有泥火山之类的地形出现。
樟湖贝化石区,推断其年代,大约距今700万~800万年前,属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期,其岩层为桂竹林层,为砂岩和页岩所组成。
位于内湖溪注入清水溪河床上的樟湖贝化石区,发现的时间很早,成为观光区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一直处于开放状态,在发现之初,经由地质学家调查,贝类化石层大约有30公分厚。
不过,现场环境并不利于樟湖化石区的保存,这片裸露于河床上的化石区,雨季河水暴涨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河水冲涮,而在河水量小时,又有人为的踩踏、破坏,甚至在现场烤肉,不但如此,许多外型完整的贝壳,都已被自私的游客挖走,经过长期的破坏,这个化石层已愈来愈薄。
和樟湖一样,拥有密集贝类化石的地区,还有苗栗通霄、白沙屯一带,这3个地区都是地质学家的研究重点,但都和樟湖一样,虽然化石区对于台湾地层演变具有相当大的见证意义,不过,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
樟湖风景区,位于通往草岭的149甲县道上;前往贝化石区除了不要破坏现场环境,也要注意自身安全,雨季时需严防溪水暴涨,此区表面地层也不稳定,大雨或地震之后也常会有大石从山崖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