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pen9066
|
分享:
x0
|
[健康] 骨髓捐贈的另一方式~周邊血捐贈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突破傳統的骨髓捐贈方式,於日前順利完成台灣第一例非親屬周邊血幹細胞捐贈。該中心主任葉金川表示,待累積足夠的案例後,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將可成為常規方式,捐贈者可自行選擇骨髓捐贈或周邊血捐贈。
葉金川主任表示,體重逾60公斤的年輕人,一次只能捐500C.C.的全血,此例之血液疾病患者體重超過一百公斤,捐贈者為年輕男性,若進行骨髓捐贈,需自捐贈者體內抽出的骨髓造血幹細胞及血液成分,將逾15000C.C.,捐贈者勢必無法負荷;因此改為周邊血捐贈,藉由血液成分分離機,精確分離出捐贈者體內的造血幹細胞予患者,連續分離兩天後,僅取走捐贈者268C.C.的血液成分,但已提供足夠的造血幹細胞予患者。
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是由捐贈者以類似捐血漿或血小板的方式,將體內健康的周邊血造血幹細胞分離出來,捐贈予白血球抗原(HLA)完全相符的血液疾病患者,使血液疾病患者重獲生機。在美國,目前骨髓捐贈與周邊血捐贈的比率約為一比一;而在台灣,亦已累積超過百例的個案,但皆為親屬間捐贈或患者自體移植,而慈濟日前完成台灣首例非親屬間周邊血捐贈,日後對血液病患者的治療及捐贈者的捐贈方式,都是進一步的突破。
葉主任分析周邊血捐贈與骨髓捐贈時表示,同樣由志願捐贈者捐贈造血幹細胞、需要捐贈者與受贈患者的HLA完全相符;但骨髓捐贈必需全身麻醉、入開刀房,藉手術插針進入捐贈者骨盆腔抽取造血幹細胞,但同時也連帶取走了可觀的造血細胞;而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則不需手術、麻醉,精確分離造血幹細胞,捐贈者其他血液成分損失量微小,但需在捐贈前四天開始,每天注射生長激素(G-CSF),以便將骨骼內豐富的造血幹細胞,趨趕至捐贈者的周邊血液中準備分離,G-CSF對人體是否有長期不良影響,雖然到目前為止尚無不良反應之直接證據,國際醫界也都肯定其危險性低,惟捐贈者皆應長期接受健康追蹤。捐贈者可依自我意願及專業醫師的評估建議,選擇捐贈方式。
而對於血液疾病患者的療效方面,葉主任則說明,一般而言,血液疾病患者接受周邊血或骨髓捐贈的治癒效果相仿,但部分患者因病情或其他因素之需求,則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是最佳的選擇。
展望未來,葉金川主任說,計畫進行十例周邊血捐贈,一切程序及技術更臻成熟後,即將周邊血捐贈與骨髓捐贈並列為常規捐贈,患者的主治醫師可依患者病情及其他特質,建議的捐贈方式,最終再依捐贈者個人意願,決定捐贈方式。
慈濟醫學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