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73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老煙槍大鐵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2 鮮花 x25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散文][分享] [轉貼]亂臣賊子懼
李 敖


  孔夫子活的時候,天下大亂了,其實天下永遠是大亂的。
  孔夫子聽說,有的做兒子的,居然殺了父親!
  孔夫子又聽說,有的做臣子的,居然殺了皇上!
  孔夫子氣了!
  孔夫子瞪了眼睛,吹了鬍子。
  孔夫子拿起了一支鋼筆,噢,不對,那時候沒有鋼筆;拿起了一支毛筆,噢,也不對,那時候也沒有毛筆;孔夫子拿起了的是--一把刀!

  呀!孔夫子怎麼會拿刀?孔夫子斯斯文文的聖人,拿刀幹什麼?殺他父親嗎?不是!殺他皇上嗎?當然也不是!殺那殺父弒君的兇手嗎?好像有點是了。
  其實孔夫子不是拿刀去殺任何人,孔夫子太老了,孔夫子殺不死任何人;孔夫子是儒者,孔夫子不會殺人。

  但是有人不是說嗎?孔夫子當魯國的司寇(司法行政部長兼警備司令),大權在握,第三天就殺了他的政敵「少正卯」,孔夫子不是殺人嗎?
  但有人說這事是假的。即使是真的,孔夫子也不必親自操刀,因為有劊子手老爺和劊子手老爺的鬼頭刀。

  那麼,孔夫子拿刀幹什麼?
  孔夫子拿刀並不是要殺人,而是嚇唬人。

  孔夫子拿起刀來,朝一塊竹片刻去,刻了一片又一片,刻了許多字。最後,刻滿了一大堆的竹片。
  這些竹片,就是孔子時代的書。
  孔子時代沒有筆和紙,只有刀子和竹片,刀子刻在新砍下來的青竹片上,一刻上去,竹片直冒水,像是流「汗」一樣,所以叫做「汗青」。
  所以,古人一提到「汗青」,就象徵著書籍,也象徵著歷史。古人的詩說:「留取丹心照汗青」、「獨留青史見遺文」,就是這個緣故。

  孔夫子「汗青」九個月,完成了一部「青史」。
  這部「青史」,是中國第一部有系統的歷史書,它的名字叫《春秋》。
  《春秋》一共有一萬六千五百七十二個字,每八個字,刻在一塊竹片上,你說刻了多少片?
  孔夫子寫《春秋》的目的,並不是要殺亂臣賊子,而是要亂臣賊子害怕。

  什麼是亂臣賊子?凡是不守臣子的本分的,都是亂臣賊子。
  什麼是臣子的本分?臣子的本分是要乖乖的聽話,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小心翼翼的做事,不要做一點分外的事。不該你做的事,你不該管閒事。管閒事就是「越俎代庖」。
  孔夫子寫《春秋》,目的就是要大家個個都在自己崗位上做事,該做什麼的,就做什麼,不要不守本分!
  可是,怪事就出在這兒,寫這本《春秋》勸人守本分的人,自己就不守本分!
  因為孔夫子的本分,不是「寫歷史的官」--史官,他沒有資格寫歷史,《春秋》不該是他寫的,就好像耗子雖討厭,狗卻不可抓耗子。

  可是,孔夫子老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他還是寫了。
  他不但寫,還不許別人參加意見,他的學生「子夏」站在旁邊,兩眼瞪著,一個屁也不敢放,只能幫忙搬竹片、磨刀。

  孔夫子太偉大了,偉大得使學生「不能贊一辭」!
  孔夫子把《春秋》寫好了,雙手一拍,向學生說:他知道他不該寫這部書,可是希望大家原諒他。看了這部書,瞭解他的人,可以根據這部書瞭解他;罵他的人,根據這部書,也有足夠的理由罵他。他自問憑良心寫,管不了那麼多、管不了那麼多、管不了那麼多。

  但是,糟糕的是,孔夫子自己卻沒完全憑良心--孔夫子在《春秋》裡,竟做了好多好多的手腳。
  孔夫子是春秋時代魯國人,在《春秋》所記的兩百四十年中,魯國的皇帝,四個在國內被殺,一個被趕跑,一個在國外被殺,這樣六件重大的事,孔夫子竟在《春秋》裡,一個字也不提。這哪裡是寫真相呢?這不是有意說謊嗎?

  正因為孔夫子在有意說謊,所以,他的學生們也就跟著造謠,竟說:「魯之君臣,未嘗相弒!」意思是說:「我們魯國呀,沒有家醜。皇帝和臣子之間,沒有兇殺案!」
  像這一類有意說謊的例子,還多著呢!
  如狄國滅了衛國,孔夫子為了替齊桓公遮蓋,竟把這樣一件大事一筆帶過,寫也不寫。
  又如晉國諸侯竟傳見周朝的皇帝,這是很不成體統的事,孔夫子為替晉文公遮蓋,他意改變一種寫法,與事實的真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孔夫子為什麼要做這些有意說謊的行為呢?研究他的原因,乃是由於孔夫子主張--

  為尊者諱
  為親者諱
  為賢者諱

換成白話,是--

  為所尊敬的人瞞瞞瞞
  為親人瞞瞞瞞
  為賢者瞞瞞瞞

孔夫子寫書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慣的人的行為,記入青史的;但是人總是有缺點的,連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親人、賢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慣的行為出現,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這些看不慣的行為,一古腦兒寫進去了,那麼人家一看到,對「所尊敬的人」、對「親人」和「賢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所以,孔夫子呀,寧願說謊。這種在歷史上說謊,有一個專名詞,叫做「曲筆」。「曲筆」就是該直著說的話,要把它歪曲了來說。相反的,有什麼,就說什麼;該怎麼說,就怎麼說的做法,也有一個專名詞,叫做「直筆」,就是正直的筆。

  孔夫子寫《春秋》,本來是要用「直筆」來使「亂臣賊子」害怕的,但是寫來寫去,他竟寫出那麼多的「曲筆」,可見寫「直筆」是多麼不容易!
  孔夫子主張寫「直筆」的意思,並不是他發明的,在孔夫子以前,中國早就有了這種傳統。中國字歷史的「史」字,最早的寫法是上面是「中」字,下面是「又」字,就是「手」字。用「手」把持住「中」字,是什麼意思,你就不難明白。

  這個「史」字,一開始的意思不是指「歷史書」,而是指「史官」。「史官」在上古時候,是地位很重要的一種官,他掌管天人之間的許許多多的事,像天時、曆法、預言等等,做史官的,都脫不了分。後來史官的權力漸漸縮小,縮小到只記錄國家大事。史官的名目很多,像「大史」、「小史」、「內史」、「講史」。「左史」、「右史」,記錄的範圍從日月星辰變化,直到內政外交,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史官的刀尖。(不是筆頭)。

  現在舉一個「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史官的刀尖」的例子:周朝成王小時候,曾跟他的弟弟叔虞一塊玩,成王用樹葉刻了一塊「珪」(「珪」是刻圖章用的一種玉,皇帝給別人官做,要給印,就是「珪」),然後隨手把這片樹葉送給他弟弟,說:「拿這個封你!」這時候史官在旁邊,一聽就記下來了。後來史官請成王真正去封他弟弟,成王奇怪了,問為什麼?史官說某月某日,你拿樹葉刻圖章給你弟弟,不是說要封他嗎?成王說,我是開玩笑的!史官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這樣一來,成王只好封他弟弟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二千年前,成王的弟弟被封後,成立了一個新國家,就是晉國。

  現在流行的口號是「司法獨立」,「教育獨立」,古代若有流行的口號,該是「歷史獨立」。在古代的史官,他們的地位可說是相當獨立的;不但獨立,還可以照史官的意思,來寫他判斷的事實。最有名的例子是文天祥《正氣歌》中所說的「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公元前六百零七年,晉國的靈公,被趙盾的弟弟趙穿殺死了。晉國的史官叫董狐,他竟在史書上寫道:

  趙盾弒其君

趙盾跑過來,質問董狐說:「董先生,你寫錯了吧?明明是我弟弟趙穿殺了皇帝,你怎麼寫我呢?」董狐說:「你是朝廷大員,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躲在外面,可是沒出國門;你回來了,又不追究兇手。你還脫得了干係嗎?殺皇帝的不是你,又是誰呢?」於是趙盾心虛了,只好讓董狐這樣寫,沒法子。(當時趙盾真可以殺董狐一刀或一百刀,開始他太「笨」,沒想起來干涉歷史,所以就背著惡名,一背兩千五百多年!)

  董狐的例子,就是上面所說的史官「不但獨立,還可以照史官的意思,來寫他判斷的事實」。

  孔夫子就稱讚過董狐,說他「書法不隱」,就是直筆寫歷史,不隱瞞什麼。只可惜孔夫子自己,卻是個「書法每隱」的傢伙!
  董狐這件事情過後五十九年,齊國又發生了皇帝被殺事件。兇手是大臣崔抒。於是史官又來了,史官叫太史,他寫道:

  崔紓弒莊公。

崔紓可沒有趙盾那種好脾氣,他光火了,立刻把史官殺掉!可是,事情卻沒完。史官的弟弟來了,還是這樣寫:

  崔紓弒莊公。

崔紓又氣了,又殺了一個。可是,事情還沒完。史官的弟弟的弟弟又來了,又這樣寫:

  崔紓弒莊公。

崔紓更氣了,又殺了史官的弟弟的弟弟。
可是,事情還沒完。史官的弟弟的弟弟的弟弟又來了,又這樣寫:

  崔紓弒莊公。

於是,崔紓不氣了,洩氣了,他只好認輸,不殺了,讓史官隨便寫吧!(史官到底兄弟多,所以他們贏了!這樣看來,兄弟少的,最好別幹這一行。)

  如果崔紓不洩氣,硬是要把史官的兄弟都殺光,那可怎麼辦?別忙,史官還是有辦法,齊太史只是「北史氏」,當時還有「南史氏」。南史氏聽說崔紓殺史官,立刻跑去,也要歪著脖子,接著寫直筆。後來看到齊太史家的老四成功了,南史氏才打道回府。

  由此可見,史官的「人海戰術」也滿可怕,它教你來個殺不殺由你、寫不寫由我,看你拿武土刀的,把我這拿刻竹刀的怎麼辦!
  又由此可見,史官不但是獨立的,並且還是家族企業的,父親傳兒子的。

  歷史上為直筆而使腦袋搬家的,並不少見。前趙昭武皇帝(匈奴人)時候,公師就因寫國史被殺;北魏道武皇帝(鮮卑人)時候,崔浩也因為寫國史被殺。但儘管有這一類干涉歷史的例子,究竟不能算是「正宗」。在正宗上,皇帝還是要尊重史官的。公元六世紀的一個皇帝,就向一個著名的史官魏收說:「我後代聲名,在於卿手。」又一個皇帝,也向魏收說:「好直筆,勿畏懼!我終不做魏太武(北魏道武皇帝)誅史官。」這些都是皇帝尊重史官的說話。

  本來,在制度上,史官的獨立,使皇帝都不能看他寫的歷史(歷史是要留給後人看的)。凡是尊重制度的皇帝,沒有不守這道行規的。甚至漢朝最凶狠的皇帝漢武帝,也不看史官司馬遷寫的《史記》,所以《史記》中才能批評他。到了後漢時候,王允就埋怨「武帝不殺司馬遷,使謗書(指《史記》流於後世」。其實王允不知道:光就這一點,說明了漢武帝的尊重史官、遵守制度。

  這種制度,到唐朝以後,開始動搖。唐朝的一些皇帝,總忍不住要看史官寫些什麼。(看看罵老子沒有?)這麼一來,慢慢的,史官就不敢直筆了。

  在史官的歷史發生問題以後,在民間,有一些「野史」出來,表現直筆。當朝的皇帝雖一再警告、查禁,可是總不能斬草除根。「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統治者做了壞事,要瞞,是瞞不了的;要燒,是燒不光的。「流芳」呢?還是「遺臭」?歷史總不會放過他。

  提倡寫「直筆」的孔夫子,當他竟也騙人,寫了「曲筆」的時候,歷史上,也留下他的紀錄。歷史是不講感情的,講感情便不是真歷史。歷史只講求真相,由求真的人,不斷的、千方百計的記載它的真相。古往今來,許多壞蛋們想逃過歷史、改變歷史,可是他們全部失敗了。歷史是一個話匣子,壞蛋們怕人說話,可是歷史卻說個沒完。壞蛋們真沒法子。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2-18 22:5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0752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