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65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杜甫1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哈啦][硬碟] 「2025 的下半年 Gen 5 SSD 值得入手吗?」美光 Micron Crucial P510 1TB SSD



【前言】



美光推出第一款面向消费级的 Gen 5 SSD T700 是 2023 年的六月,距离这次要开箱的 P510 已经超过两年了,相信大家对于 PCIe 5.0 的 SSD 的选购考量,不外乎就是温度以及价格的敏感程度!

现在的 PCIe Gen5 SSD 的速度已经来到惊人的 11GB/s,但高性能一定要伴随高功耗与高温吗?今天就带大家开箱美光 Crucial P510,这款主打低功耗、采用 Phison E31T 无 DRAM 架构的 Gen5 SSD P510 1TB

我会从开箱外观、实际安装到多组测试数据,全面检验它的真实表现,那它是否真的值得入手,并不是我说的算!这部分我会开诚布公的展示数据,也请大家留言表示,这样的价格、容量等综合表现是否真的值得入手,欢迎在留言区提出你的高见~


▲有别于先前 P310、T700、T705 的包装,稍微做了一点新的视觉设计,从大面积的白底改成了蓝底,不过无论如何都是蓝白合


▲包装内容相当简单,一张简单不用看的说明书与塑胶壳包覆的 SSD 本体


▲美光 Crucial P510 1TB 采用单面颗粒设计,背面没有任何元器件,只有贴上序号贴纸,上面有句警语很重要「Warranty void if removed」:如果拆除,保固将失效!


▲先来看一下主控颗粒,也就是 SSD 的大脑 是群联的PS5031‑E31‑61,从 PHISON 的官方资料来看,它具有优异的功耗以及 DRAM-less 的特性,而在旁边的 Phison PMIC(PS6231‑70)是电源管理晶片,可别再误会它是 DRAM 了嘿!关于 NAND 快闪记忆体颗粒,稍后上机之后再来透过软体来检视它是 QLC 还是 TLC


▲这次要搭配的是目前比较多游戏玩家喜爱的 AM5 平台,搭配上 X870E HERO 的第一槽厚实的散热片,来看看它的温度表现如何~

依照国际惯例,简单列出本次测试平台与设定参数:
测试环境:室温 27 度,湿度 50% 左右
开箱主角:Micron Crucial P510 1TB Gen5 SSD
主机板:ROG CROSSHAIR X870E HERO
处理器:AMD Ryzen 7 7700
散热器:VK R125
散热膏:Arctic MX-4
记忆体:KLEVV CRAS V RGB DDR5-7600 C36
显示卡:内显
电源供应器:MONTECH 君主 Century II 创世纪II 850W


▲上面的贴纸不用也不要撕除!你需要撕除的是散热垫上的薄膜才对!不要担心因此影响散热表现,你该担心的是后续的保固~


▲官方虽然没有明确标示「安全温度上限」,但从实测经验与业界设计规范可以推估出一个合理范围,长时间理想工作区间不建议超过 65 度,65~70 度算是还能接受,超过 75 度可能就要注意一下了!


▲为了照顾一下第一次买硬碟来用的玩家,我会尽量用简单的方式带你了解如何使用,首先装好之后先进到 BIOS,看看系统里面有没有读取到,如果没有就要检查一下是不是没装好!


▲就算装好了之后也不是马上可以使用的唷!要先在开始的地方按右键,点选磁碟管理


▲打开磁碟管理之后就会马上跳出初始化硬碟的视窗,不太需要选择什么其他的,勇敢地按下确定就好


▲然后在黑黑的这条磁碟 0 点右键「新增简单磁区」,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都会困惑,明明林北买的是 1TB 怎么就变成了 931.5GB,到底是谁偷走了我的容量?其实这是因为硬碟厂商与作业系统对「1TB」的定义不同,在一顿美妙的换算之后所得出的结果,这是很正常的!不要慌~


▲基本上只要无脑按下一步,最后按完成即可,不过为了方便辨认,所以在过程中把它设定成 P 槽以及命名成 P510


▲首先来利用一下 SSD utils 的 Flash ID 工具来检查,确实是 TLC 颗粒,而非某屋与其他通路上所标示的 QLC 颗粒,在这里严厉斥责!但是在层数上这里显示的是 232L(B58R),可能是工具资料库未更新或早期批次的 Micron B58R 颗粒,但从其他资料上可以确认出是新的 G9 276 层 TLC NAND


▲首先透过 CrystalDiskInfo 软体来检视 M.2 固态硬碟的基本资讯,确认过眼神,是全新的!采用 PCIe 5.0 x4 传输模式以及 NVM Express 2.0 标准,测试的韧体版本为 K1CR5101,所有参数与 SSD 本体上的贴纸标示一致~


▲先来个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存储基准测试,这部分主要看的是随机读写性能的部分,最终得分为 3133,平均存取时间为 57 us 左右


▲接着使用 ATTO Disk Benchmark 来测试不同大小档案的连续读写性能及稳定度,放上了两种不同单位的表示来给大家参考,写入最高为 8.79 GB/s、131.32K IO/s,读取最高为 10.01 GB/s、103.3K IO/s


▲在 AJA System Test 中来模拟专业性质的多媒体档案,在读写时的效能表现,设定以 8192×4320 8K 格式,测试 64GB 大档案,因为是大档案,平均速度稍微慢了点,但从下面的表格来看是相当稳定


▲在 AJA System Test 中来模拟专业性质的多媒体档案,在读写时的效能表现,设定以 5120×2700 5K 格式,测试 1GB 小档案,因为是小档案,速度会比较快,一下子就完成了!


▲在 AIDA64 中跑 Read Test Suite 读取性能组合测试,三段读取速度几乎一致,代表 NAND 排布均匀,且未出现降速或热衰退,随机读取表现很接近线性读取速度,对于 DRAM-less SSD 来说是很不错的表现,代表 HMB 有效运作着,存取时间只有 0.02 ms 真的很快,CPU 使用率 0% 表示控制器与系统之间的协调非常好,没有半点拖累效能的情况发生~


▲使用 AIDA 64 进行 Linear Read 连续读取测试,Block Size 为 8 MB,在初段的 10% 之中暴冲,最快曾经突破 6000 MB/s,但在之后的 SLC 快取耗尽后,全程速度基本都稳定维持在 3700 MB/s 左右,没有明显波动或掉速,显示韧体调度良好


▲使用 AIDA 64 进行 Linear Read 连续读取测试,Block Size 为 4 MB,在初段的 10% 左右一样暴冲,7500~8000 MB/s 代表 SLC Cache 在空盘状态下发挥最大的效能,随后 Cache 耗尽后进入原生 TLC 写入模式。速度掉到约 940 MB/s 左右,不过只沉迷了约 20% 的容量,后续资源调度的速度很快,回稳到 1900 MB/s 左右的速度直到结束


▲我把 CrystalDiskMark 测试表现留到最后,在测试的途中也来顺便观察一下温度表现,首先是在全预设的情况下,连续读取速度为 10,962 MB/s,连续写入速度为 9,366 MB/s,在 Q1T1 下的 4K 随机读写速度为 74 MB/s 与 270 MB/s,待机温度约在 37 度左右,测试中的最高温度来到 53 度


▲在 CrystalDiskMark 中设定切换到 NVMe、设定档为最佳效能的情况下,RND4K 的随机读写能力表现中达1521K/1359K IOPS,测试中的最高温度来到 57 度


▲在 CrystalDiskMark 中设定切换到 NVMe、设定档切换到真实世界效能的情况下,在 Q1T1 下的 4K 随机读写表现约为 80/290 MB/s,测试中的最高温度并没有超过刚刚的 57 度,这样的温度表现完全不用担心~



「总结」

最后帮大家做个总整理与复习,美光 Micron Crucial P510 PCIe 5.0 NVMe SSD 1TB,TBW 给到 600TB,采用 PHISON 群联 PS5031-E31 主控晶片搭配 Micron 276L G9 3D TLC 颗粒,使用 64 MB 的 HMB(Host Memory Buffer)快取也就是 DRAM-Less 方案,连续读写性能实测约 10962 与 9336 MB/s 左右,虽然未达官方宣示但也很接近了,缓内容量约 120GB,缓外速度约 1900 MB/s

关于主控这个 E31 主控很有趣,大多数早期 Gen 5 SSD 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温度方面,用上主机板自带的散热片可能会超过 80 度,常看到第三方设计了大型的散热片甚至加上风扇,有些更浮夸的还用上水冷!而为了解决发热问题,群联将 E31 转向无快取设计,采用了台积电 7nm 制程技术,还将最大频宽从八通道缩减了一半剩下四通道,将功耗压在 6W 之下,从 P510 带有散热片的版本来看也能知道,对比起老大哥 T700 缩小了很多很多!

和目前台湾在售的 Kioxia Exceria Plus G4 同样是了采用 DRAM-less 方案,不过差别在于颗粒的不同,Kioxia 使用的是 218 层 BiCS8 TLC,而美光自然是采用自研的 276 层 TLC,至少在理论上,它的记忆体密度更高、速度更快,这也是 P510 的亮点,不过最大的优势体现在价格上,美光不用第三方采购、物流费用,通通自己来,目前在某屋的 1TB 价格是 $2699,带散热片的是 $2999

在价格定位上可以看到美光是用「Gen5 性能,Gen4 价格」作为宣传卖点,而实际上这样的价格已经可以买到带有 Dram 且 TLC 颗粒,适合做为系统碟的 Gen 4 SSD 了,但是放在 Gen 5 的战场中,它真的是便宜到会发光的突出选项!对于主机板上已经有 Gen5 插槽的使用者,觉得没用上 Gen 5 来匹配自己的身分就会全身发痒,那么 P510 就是不用多花太多钱就能升级上去的选择

从各项测试结果来看,仰赖着美光出色的颗粒表现,它的顺序读取性能表现虽然不错,但在 4K 随机读写部分并没有比较优秀,这代表着用它来当作游戏碟,在体验上并不会比某些 Gen 4 SSD 来得明显更快,尤其是在需要频繁随机读取的小档案型游戏,例如开放世界、即时切换场景的 3A 大作中,跟其他高阶 Gen 5 没得比

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单面颗粒、温度表现,适合放在笔电中使用、在日常应用中常需要进行大档案的读取、较少长时间的高负载写入的情境中,诗人感觉主要是给想要体验 Gen 5 高速的玩家尝鲜使用,糟糕!实话好像说太多了,想买的就去看看其他开箱怎么吹吧~




以上就是我对
【「2025 的下半年 Gen 5 SSD 值得入手吗?」
美光 Micron Crucial P510 1TB SSD 评测】的开箱心得
有问题的话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




报告完毕,感谢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们下次见,掰掰~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08-15 05:2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53991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