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740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 Lee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1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调心的过程

图 1.



慈诚罗珠堪布:调心的过程
此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个麦彭仁波切的窍诀:
调服心的过程。为什么要了解调服心的过程呢?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修行上的困难。
如果不了解修行途中的路况,不知道如何应对,
就会有挫败感,以致失望、懈怠甚至退失。
麦彭仁波切的这个窍诀虽然文字不多,
但内容却非常丰富详尽。
一、总述
所有大乘佛法的修行窍诀,
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以及内在的各种感受,
都是心的现象,都是我们的内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
除了我们的八识等精神的幻觉之外,
没有一个真正的轮回。天界、非天等善趣,地狱、
饿鬼等恶趣,也都是心的幻觉。除了心的幻觉以外,
六道众生都不存在。第二,精神自己的本体,也是空性。
虽然在龙树菩萨的《中论》,
与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当中,
并没有明显地讲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现象,
但龙树、月称菩萨的弟子们后来写的有些关于
中观实修过程的论典中,
却承认了一切外境都是心的现象。
因为修行的时候必须这样,平时可以去观察十二处、
十八界等等,抉择一切都是空性。但真正修行的时候,
却不需要这么多的观察,
仅仅知道外在的一切现像都是精神创造的,
然后去观察本性、直视内心即可。抉择了心的本性,
就等于抉择了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性。
麦彭仁波切讲过,这两个关键,是包括显宗、
密宗乃至大圆满的窍诀。
所以,佛教徒不说与天斗,与地斗,也不说与人斗,
而是要与自己的内心斗。调服自己的内心,
并最终证悟空性,是学佛最核心的问题。
调伏内心有两个窍诀:首先,证悟心的本性是空性,
然后,就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安住。麦彭仁波切说,
这几个窍诀当中,包含了所有的窍诀。
斗争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对立阶段。
一开始的时候,内心会反抗、对立,与我们对着干。
第二个,是失力阶段。内心虽然继续在反抗、对立,
但已经失去了力量。
第三个,是和睦阶段。这时候已经基本上调服了内心,
我们怎么安排,它就怎么去做,非常地配合,
非常地听话、和睦。让它修无常,它就去修无常;
让它修空性,它就去修空性。
第四个,是精神自解脱阶段。也即进入大圆满的境界当中了。
二、禅的分类
虽然六波罗蜜多当中,有关于禅的分类,
但佛教还有一种非正规的分类,可以把禅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有思维的禅。
也许有人会说:禅不是要很平静?没有任何杂念吗?
有思维的修法算不算禅呢?这个也叫做禅。
因为此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思维的点上面,
没有任何其他杂念,所以也是禅。
“禅”,是印度梵文的音译。
它的意思,就是心平静下来的状态。
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讲,
修金刚萨垛、菩提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内前行,
都叫做修禅。
第二种,是无念的禅。无念的禅可以分为两种,
此处说的是没有证悟空性的无念禅。
只是心静下来而已,这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寂止,
也即狭义的禅——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特有的,
外道和没有信仰的人也会修四禅八定,
只是修禅的目的不一样而已。
轻微的精神病人若能坚持每天晚上睡觉之前,
修一点寂止修法,慢慢内心的压力就可以减轻,
病症也可以逐步痊愈。
显宗的禅定修法,在小乘佛教的《俱舍论》,
与《大乘阿毗达摩》当中讲得非常清楚。简单而言,
就是内心完全放下以后,自己去看自己的心。
虽然物质无法自己感受自己的状态,
但内心却既可以去分析、判断、观察外面的东西,
又可以感受自己的状态,这是精神特有的性质,
这也叫做自知自明。
第三种,也属于无念的禅,但其中包含了证悟空性的成分。
修禅的人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下来,没有任何杂念。
三、禅修的四个阶段
(一)对立阶段
刚开始的时候,修行还是很苦的。
因为在调服内心的时候,它会反抗、抵制。
让它去修出离心,它不但没有厌倦这个世界,
反而愈加贪婪;让它去修慈悲心、菩提心,它不单不修,
而且越发自私、邪恶;对佛法的信心很微弱,满脑子装的,
都是像海洋里的巨浪一样强有力的贪、嗔、痴、慢等
与解脱背道而驰的念头。有些时候昏沉,
有些时候掉举、散乱。
而此时我们自身的修行能力又很弱,我们的内心,
就像飘在空中的纸一样不由自主,一切都要听从烦恼、
杂念的摆布。痛苦、恐慌、紧张等负面情绪,自私、
贪欲等烦恼随时都在轮番攻击、威胁着我们。
无论怎样想方设法对治,都无法平息,
只能任由烦恼一直发展、成长,最后演变为打人、
骂人、杀人等恶劣行为。这是修行人最痛苦的阶段。
但我们必须要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是所有普通人修行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
过段时间以后,就会挺过,不可能永远都这样受挫。
如果闭关修行修得比较好,只需六个月左右,
就可以闯过这个难关。当然,如果一味逃避、畏缩,
就永远过不了这个关,那也永远无法修禅定,永远无法证悟。
一般人会说,修行的障碍有两种:
一种是外在的修行障碍,诸如生活、工作不顺利等等;
一种是内在的修行障碍,比如身体不健康等等。
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这些,内、外、密
最大的违缘,是各种各样的杂念、情绪。
从表面看来,不能说所有生病是因为情绪。
《俱舍论》当中也讲过,肉体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属性,
在五蕴的分类当中,它们是分开的。但从深层次而言,
所有的疾病、痛苦,都是意识创造的。除了意识以外,
所谓的病痛与苦难都不存在。
其实,佛教所说的四种魔,其本质,就是我们的混乱念头,
或毁灭性的情绪产生的一种现象。除了情绪、幻觉以外,
没有什么外在的鬼和魔。
比如,修古萨里断行的时候,修行的瑜伽士眼前,
会出现鬼、神、魔或各种动物等非常恐怖的幻觉。
这些现像其实都不存在,都是精神创造的幻觉。
如果不懂得这是必经之路,不懂得一切都是自心的显像。
虽然已经开始生起修行上的一些功德,但还是很难忍、
很痛苦、很枯燥,但我们一定要用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就像小小的疾病,也得经过艰难的治疗才能康复。
而且很多治疗过程,也是很痛苦的,但为了重拾健康,
我们却愿意主动花钱去接受痛苦的挑战一样。
为了以后的解脱,我们必须接受当下的痛苦。
战胜的过程,有很多方法:
修加行,通过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禅定
等等就可以逐步调服内心。
(二)失力阶段
修行人和内心斗争六个月左右以后,
通过禅定获得了一些力量,意识、杂念便逐渐失去力量。
此时虽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杂念、烦恼,
却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修行人也不会受到影响。
本来所谓的念头,就像魔术师幻化出来的军队,
其本身并没有杀人的力量,只要知道是幻觉,
它自己就会消失。当一个烦恼诞生的时候,
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很费力地去对治,
只要稍事休息,很快它就会自生自灭。
用比喻来讲,此阶段的烦恼、杂念,就像初春的风,
即使刮得再厉害,也不像冬天的寒风一般刺骨,
因为开始尝到了甜头,获得了第一步的胜利,
便开始对修行产生了兴趣与信心。
这时候是不是登地了呢?还不是登地,
甚至不一定是加行道。如果证悟空性了,
就可以说是加行道。一般来说,这属于资粮道。
杂念为什么会失去力量呢?有两种可能:
一个原因是证悟空性了,证悟了所有的念头、
杂念都是幻觉;另一个原因,虽然没有证悟空性,
但禅定修得比较好,心能够静下来,
在禅定的状态当中安住的时间比较久,
杂念生不起来,即使偶尔会有,但也失去了力量。
(三)和睦阶段
这时候也有杂念,但杂念很配合,
与我们的心相处得很和睦,不但不会影响修行,
而且在修出离心、菩提心的时候,
杂念反而变成了修行的助缘、顺缘。我们的内心,
仿佛是一个非常听话的佣人,让它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点都不抵抗。用比喻来讲,就像阳春三月的微风,
轻柔、舒缓,吹过以后,也了无痕迹,不具任何破坏性。
这时可以说已经降服了自己的内心,
同时也意味着降服了三千大千世界。
达到这个修行境界以后,修行人会非常幸福,
不但对修行不生厌倦,而且非常喜欢修行。
这时候我们需要杂念,没有杂念,
就无法修出离心与世俗菩提心。
否则虽然内心很平静,但也许属于第二种禅,
不一定与解脱有关。
(四)念头自解脱阶段
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虽然还有念头,
但在念头冒出的同时,
修行人立即就能感觉到念头是空性。
在念头产生的当下,还没有来得及造业,就消失了。
一般说来,在两种情况下,念头也会消失:
第一种原因,一切有为法都不可能停留在第二、
第三或第四个瞬间,无常是一切万法的自然规律;
第二,当我们生起细微的念头时,
即使从来没有修过大圆满、
密法或中观的普通人去看它的本性,
它也会自动停下来,不再持续发展。
但这两种情况都不是自解脱。
所谓的自解脱,是因为证悟了空性,
所以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断除了它的命根——执着。
这种念头与空性感受无离无合,
也叫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
当然,真正的二谛无二无别,
要八地菩萨以上才能够做到,
但此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这还不算大圆满的最高境界,
一般属于大手印的境界,
或者也可以说是大圆满最低层的证悟。
当不清净的杂念消失以后,
就会现出内心真正的本来面目——佛的坛城,
这也是内心本身的一种作用。
执着,就显现不清净的轮回;证悟,就显现佛的坛城。
进入佛的境界以后,清净和不清净的现像都不存在,
唯有如来藏的本性、大光明、大空性,这叫本来的心。
多数时候,“心”是指包括阿赖耶识在内的八识,
但“本来心”,却是指如来藏,也即密宗所说的母光明。
明心见性的“心”和“本来心”是有差别的:明心的“心”,
指的是子光明;而所见的“性”,则是指佛性、如来藏、
本来心、心的本性,密宗称之为母光明。
其实,在前面四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当中,
心的本性并没有变化。比如,第一个阶段的时候,
虽然内心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杂念,
但心的本质却是光明纯洁的;第二个阶段的时候,
有了一些收获,属于道谛的子光明有所变化,
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清楚。
但属于灭谛的母光明却始终没有变化、永恒稳定。
修行人通过子光明,最后进入母光明的境界,
也即通过道谛进入了灭谛。此时修行人就会明白,
原来自己的本质永远没有变化。
虽然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但四个不同的阶段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
从佛性的角度来说,证悟一地时候的本性,
和当初凡夫最混乱阶段的佛性,
永远如如不动、恒定一味。
大圆满会用非常直接的方法去证悟,
但就像禅宗不适合于所有人一样,
大圆满也不一定适合于所有人,
它只适合于根机相应的人。如何成熟根机呢?
虽然也有先天根机就成熟的人,但是不多。
更多的人,是今生通过一步一步地修外加行、内加行,
当质量修得比较好,内心发生了变化以后,
就适合脩大圆满了。大圆满修了以后,
最后就能进入大圆满的境界当中。这,就是成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3-30 10:38 |
Adam Lee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1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所以,佛教徒不说与天斗,与地斗,也不说与人斗,
而是要与自己的内心斗。调服自己的内心,
并最终证悟空性,是学佛最核心的问题。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3-30 10:3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4094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