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29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 Lee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1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即心是佛.

图 1.

图 2.



阿弥陀佛在西方,向西发愿往生,
是显教法门之发愿;修密宗者,
我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
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并无东西南北方向之差别。⋯⋯
有方向之差别者是凡夫心,
我心万法具足,汝信得过自己是阿弥陀佛,
念念向自心发愿,一定往生,一定成佛,
但不可有疑心为最要紧。

- 诺那祖师-
【最简单而且最大之修持法】
问︰现在一般人世务憧憧,修法之时甚少,
不知有无最简单而且最大之修持法?
答︰密宗最简单最大之修持法,
汝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汝。
汝之身口意,就是本尊之身口意;
汝之居处或办公室,
就是本尊之庄严佛殿;
汝之父母妻子及一切所见之众生,
均是本尊之身体;汝耳所闻一切声音,
均是本尊之法语;
汝心所想及一切众生之心念,均是本尊之心念;
一切地水火风空,无一不是本尊之功德,
汝所住之世界就是佛土。
常如此观想,就是无上密宗成佛之大法。
久而久之,自能打成一片,到一心不乱境界。
最要紧是汝自心信得过,汝就是本尊,
本尊就是汝,汝与本尊无二无别。
恭录自 诺那华藏精舍金刚赠经会出版
《诺那呼图克图法语开示录》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1-09 18:04 |
Adam Lee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1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佛学大辞典/己身弥陀唯心净土
【己身弥陀唯心净土】
(术语)谓万法唯一心,故生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
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天台观经疏曰:「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
维摩经佛国品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起信论义记下本曰:「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
故华严经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乐邦文类四载圆辩法师之净土唯心说,并载姑苏禅师之唯心净土文。
云楼弥陀经疏钞一曰:
「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是为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之法门,
古来圣道门之念佛皆是也。然善导所立之净土门不取之。
西方指净土,心外仰佛。是曰指方立相。
观经疏定善义曰:
「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
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
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龙舒净土文一曰:「世有专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有净土?
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
万善同归集二曰:「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
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中略)平等之门无生之旨,
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1-09 18:09 |
Adam Lee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1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1-09 18:22 |
Adam Lee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1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即心即佛
佛宗用语,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
你的自心即是佛。
见《达摩血脉论》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祖堂集。马祖传》 道一每谓众曰:
“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

《道一禅师塔鸣并序》道一常说:
“佛不远人,即心而证。”

《三藏法数》云:
“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
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
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
无相无为、非凡非圣、
非性非相等,皆是遣非荡迹,绝相祛情,
是名遮诠。”从反面作否定的陈述,
以排除事物本身不具有的属性和意义。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
”师云:“为止小儿啼。
”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

僧人间马祖为什么说此心就是佛,
马祖回答那是为了让婴儿停止啼哭。
僧人又问啼哭止住了又怎么样呢?
马主回答说不是心也不是佛。
这里“非心非佛”就是用了遮诠的手法。
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
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
心和佛的观念都要否定,
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着,
强调不能执着此心即是佛的观念。
非心非佛是超脱即心即佛的观念,
也即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的解脱境界。

谚语

谚语是一种口头创作,
产生于民间,流传于人口,
本身常含有一种教训的意义,
是某种思想的形象表现。
在它里面反映了人们的经验和处世秘诀。
谚语和俗语基本上是同一类型语句的不同称谓。
在上文遮诠所引公案中的“为止小儿啼”
便是一则谚语。
禅宗俗谚主要有三个来源:
汉文典籍、佛教典籍、禅师独创。
来源于佛教典籍的谚语是指佛教为说服信徒
而运用的带有寓言性质的小故事,
后来被禅门宗师反复引用,
成为习用的谚语。
这里的“止小儿啼”出自《涅槃经》卷20:
指杨树黄叶似金钱,给小孩哄其勿哭,
比喻佛说天堂快乐以止人间作恶。
公案中意指:“即心即佛”之说实为方便法门。

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
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
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
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马祖道禅法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
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
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

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
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
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
“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
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
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
它继承并发展了惠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
也深受《华严经》
“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
“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
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
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
的信仰价值趋向。

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
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达摩所传的上乘之法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
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
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
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
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
达摩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
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
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
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
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
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
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
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
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
然后指出它是达摩所传的上乘之法,
又引《楞伽经》为证。
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
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
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
从而要求求法者,
不要颠倒不要外求,“着衣吃饭,
长养圣胎”,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

禅宗祖师们的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马祖的这种观点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
他直接继承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
初祖达摩大师在《二入四行论》
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
同一真性”为“理入”,
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意义。
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
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经》
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
是心是佛”,提出:
“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
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
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想。
到六祖惠能,更加直接,明确众生心就是佛心。
《坛经》中说:“吾今教汝,
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
……汝等诸人,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
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
何劳向外求玄?”当然,
道一更直接地继承了怀让禅师的思想衣钵。
在马祖问道时,
怀让在运用了“磨砖”、“打车”等比喻后,
总结出一首偈语: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
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
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
性含万物为大,
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佛性-清净自性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
一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净自性即佛性,
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的清净本性,
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
从佛性或心性上讲,
人与一切事物没有根本的差别,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当然,
祖师们为了应机说法,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的人物、
事情,用不同的概念、
词语来表达,就出现了不同解释。
但大致是指众生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活动(心识)、
大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本源和本体
(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等)、
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
不过,马祖所讲的首先立足于佛性本源上,
然后讲众生的心识功能。
前者重在“理”,
强调本性的认同和平等;后者重在“事”,
强调事相的转化和意义。对修行者来讲,
只有从根本上体会了凡圣的无差别性和可转化性,
才可能坚定信念、培育精神。
如果用《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等概念,
那么,马祖的一心是
可以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形容的。
马祖的《语录》里不断地阐释“即事即理”、
“理事无碍”的思想,
主要是根据《华严经》思想。
《华严经》用“一真法界”来概括法界圆融的思想,
它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
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
它清净平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而展现宇宙万物。
华严宗祖师法藏根据
《华严经?十地品》的“三界虚妄,
但是一心作”,把一真法界视为“真心”、“如来藏”,
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
是成佛的根源,也是形成万物的原因。
之后,澄观、
宗密等人也强调一心是万物的本原,
是众生原本具有的觉悟之心,
具备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
宗密在《原人论》里讲:
“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
无始以来常住清净,
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
亦名如来藏。……
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
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法界缘起的一切现像在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共同作用下,
互为因果,相资相生,彼中有此,
此中有彼,彼即是此,
此即是彼。相即相入,
圆融无碍。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重重无尽【 参方立天:《佛教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256~269页】

“即心即佛”-简约直接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
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
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
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
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
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
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
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
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
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
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
如惠能所说“佛是自性,
莫向身外求”;其次,
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
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
即如惠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
一悟即至佛地”;
再次,人们一旦觉悟,回归自心,
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生,
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
即如惠能所说“内外明澈,
不异西方”。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悟之法不同。
正因为“即心即佛”
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
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
所以它成为中国禅宗南禅的着名命题。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1-09 22:16 |
Adam Lee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1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六祖坛经.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献花 x0 回到顶端 [4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1-09 22:1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122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