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存在先於本質
沙特認為「存在先於本質」是存在主義的要旨、各存在主義者的共同主張。這看法是值得懷疑的,
因為一些共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如祈克果未必會同意這點。
不過,如果把「存在先於本質」視為沙特存在主義的要旨則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沙特的大部份哲學主張都是以「存在先於本質」作為前提的,
或者說若沙特不是持有「存在先於本質」這觀點是推不出很多他的其他哲學主張。
「存在先於本質」是甚麼意思呢?它的意思是這世上根本沒有所謂客觀的本質,
「本質」都只是由人的抉擇而決定的。
要進一步說明「存在先於本質」是甚麼意思,也許要先說明一下甚麼是「本質先於存在」,
剪刀就是一個「本質先於存在」的例子。制造剪刀的工匠是先有剪刀的概念,
即根據他希望制造出來的剪刀(用來剪甚麼)達到甚麼目的,再去決定它的形狀。
於是我們可以說剪刀是「本質先於存在」的。這個工匠的例子可以用以比喻傳統基督教創造觀,
上帝創造人類就好像工匠制造剪刀般,是先有人的概念再去創造人的。
作為一位無神論哲學家,沙特反對這一點,
然而沙特也不同意一些無神論哲學家所持有的:「人類具有人性」(普遍人的概念)這一觀點。
沙特認為「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然後界定自己」,即人在存在中去決定自己的本質,
而不是在存在以先已有固有的本質。這就是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
要補充的是正是這種本質觀使他認為存在是荒謬的,
沙特的「荒謬」是指:事物存在並沒有充份的理由、事物是偶然的,
而不是必然的。既然人沒有先於自己存在,
必然的本質、必然的存在目的,人的存在自然是荒謬的。
人被判定是自由的/自我塑造
沙特認為「人除了自我塑造以外,甚麼也不是」,並認為這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
這個命題的前提是「事物僅是它們所呈現出來的現象」,
即事物在現象背後再無本質。這樣當事物不再呈現時,
就再沒有了。現在的行動和過去的行動沒有任何關連,人的抉擇不受制於過去,而是為未來而抉擇,
這至少是沙特所說的自由的一個含意。這種事物僅僅是它的呈現的例子有:
「離開愛的行動即沒有愛」、「沒所謂一生不曾寫過一首詩的天才詩人」。
「離開愛的行動即沒有愛」是指離開愛的具體行動,即沒有所謂愛的實質,愛不是一種本質性的「東西」。
「沒所謂一生不曾寫過一首詩的天才詩人」是指一位天才詩人的天才就僅僅是他所寫作品的總和,
而沒有所謂:「甲很有寫詩天才,只是他一首詩也沒有寫。」的說法,因為沒有所謂「內在寫詩天才」這本質。
沙特認為當我們說「不」,甚至心中有一否定時,最可體現我們的自由。這是沙特所講自由的意思。
沙特認為人是一個可以行動的純粹存在,除了自由外就再沒有其他作為存有的內容。
然而,自由是非一般的「存有」,因為它沒有一些具體、固定的內容,也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所謂本質的內容。
所以,沙特說我們是一種「非存有的存在」,我們沒有不自由的自由,因為我們就是抉擇的自由。
一種比較簡單的說法是,人除了「自由抉擇」這種性質外,再沒有其他性質。
反思與評論
誠言,沙特是一位真誠、對人生存在認真的哲學家。他不容許自己活在一些假象之中,
例如他認為宗教雖可使人安定的過活,卻是使人在一種迷糊的狀態中生存,然後會失去真正的自己。
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但卻不可否定他這種對人生真誠的態度是高尚而堅強的。
以下就他的思想作粗略的評論。
沙特在道德行動上,認為最重要的是抉擇,忽略對一行為是對是錯的道德判斷。
例如,沙特的一位學生來請教他,應陪伴獨居的母親以盡孝,還是去投入抗戰而對國家盡忠。
沙特只說:「抉擇吧!」沙特解釋,在這一些兩難的情況,道德根本不能為我們提供甚麼指引。
這些道德的標準往往是決定不了行為的對錯的。但我們要問,難道如果學生的問題是問:
「我應殺掉母親,還是去叛國呢?」我們也不可以指出兩者都是錯的,作為指引嗎?
另外,沙特認為過去的事件和現在毫無關連,這不免否定過去的道德經驗有行為指引的作用。
沙特在這裡似乎有放棄規範倫理學的傾向。雖然他也強調人要為他的抉擇、
行為負責,但人真的有這樣的能力嗎?
一個殺人無數的人說他會為他的行為負責,但責任只是在口頭上的嗎?
他真的可以為他的行為「負責」嗎?
一個毫無規範的世界又是否可能嗎?這些都是我有疑問的。
參考資料:
1.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65)